● 摘要
杜甫青年时期壮游,之后倍尝干谒之艰辛,短暂为官之时更是仕途蹭蹬,可谓是漂泊半世,坎坷一生。他自称“奉儒守官”,自幼服膺儒教,诗歌当中多表达爱国仁民、忠君恋阙的思想情感,后世研究者也多把他当作封建爱国忠君的代表。杜甫一生的诗歌作品颇丰,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而杜甫在蜀中生活5年多里,就有430多首诗歌作品。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现实主义的高峰,那么杜甫在蜀中之时的诗歌创作却是在杜甫功名意识发生变化之后又一创作高峰。在这个阶段,杜甫开始了萧散自然风格诗歌的创作,开创了淡化功名追求的诗歌境界。随着地域性研究的发展,关于杜甫在蜀中生活的研究成果也日益突出。本文展开对杜甫蜀中诗里的功名意识研究。
在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了一下本文研究的可行之处以及意义之所在,其次给功名一词界定含义,然后就杜甫蜀中诗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的研究现状做出罗列,最后说明本文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一共三章。第一章探讨杜甫蜀中的功名意识,分为两节。第一节简要阐述了杜甫在入蜀之前的功名意识,以方便对比。杜甫在入蜀之前,无论是快意八九年的漫游,或是后期艰难干谒,短暂入仕,乃至于秦州辞官,在整体上,杜甫都处于积极的功名进取期。第二节主要指出了杜甫入蜀之后,在功名思想方面对入蜀之前功名思想的延续以及表现。杜甫在蜀中之时,功名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帝王帝都的依恋,儒家爱国仁民情怀的延续,对时事的深切关注这三方面。
第二章着重分析杜甫入蜀之后功名思想的转变,共两节。第一节主要谈杜甫日常生活当中的功名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象的审美超越,另外一方面是在闲散的生活当中淡化了功名追求。第二节主要就杜甫在蜀中游历佛寺之时所作之诗中表达出来的超脱意识作简单阐述。第二节也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说明了杜甫在入蜀之前的佛教接受,认为杜甫在入蜀之前便有较高的佛学知识,其次是分析杜甫在蜀中之时诗歌当中宣传的佛教教义和杜甫对佛教表达人生理想的寄托。杜甫日常生活当中的功名超越和游历佛寺诗的超脱意识,都能说明杜甫在入蜀之后功名意识的转变。
第三章是个案分析,共计三节。第一节主要讲述杜甫在蜀中遭遇战乱,对再度镇蜀的严武报以功名寄托。第二节是杜甫在严武幕府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第三节主要分析杜甫因为自身功名意识的转变而不能适应严武幕府中的生活,最终辞职,完成了功名超越。杜甫与严武在蜀中相交甚厚,而他们的交往过程,能够很好地体现杜甫功名意识的特征和变化。杜甫对严武,由最初的寄托功名理想,到勉强入幕为僚,到最终辞官回到草堂,完成了杜甫对于功名理想由深深期待,到最终淡然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