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616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2. 媒介产品受到哪些影响因素影响?
【答案】(1)媒介产品的含义
媒介产品是指媒介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能满足媒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它是一种精神产品。广义的媒介产品包括新闻版面、文字版面和广告版面、节目和广告时段。狭义的媒介产品指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等。
(2)影响因素
①政治。决定哪些内容可以报道,哪些不可以报道,如扰乱社会治安,黄色,暴力等内容肯定要受到限制。
②经济。媒介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广告费所得,所以收视率成为任何一家媒介都会注重的,收视率越高,广告费用就越高。
③把关人。把关人主要是指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包括记者、导演、编辑、相关领导等,这是媒介产品内容的直接影响者,也是媒介产品的积极推动者,是需要及时获取媒介产品受众反馈的人。
④受众。受众是传播的最后一个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也是传播媒介的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信源,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强大的市场经济作用力的推动下,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态势即竞争。报刊大战、电波大战打得轰轰烈烈。各新闻媒介被推向市场成为独立法人,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势必要抓住受众。媒介需要通过对受众的了解和研究,获得反馈。当受众兴趣不断变化,媒介就必须相应作调整。
⑤信息所含新闻价值大小。信息变成新闻必须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构不成新闻。 ⑥投资者。投资者是指能对媒介产品直接施加影响的人,包括广告主和股东,这些影响对媒介产品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是影响媒介专业主义的,新闻媒体应当避免此类影响因素。
3.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4.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案】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赖利夫妇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在这个模式中,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二、论述题
5. 限娱令的影响。
【答案】(1)限娱令内容
广电总局2011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被网友戏称为限娱令,因为它将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指向了时下荧屏最火热的婚恋交友、情感故事、游戏竞技、才艺竞秀、访谈脱口秀等娱乐综艺类节目,并将其从整体上削减一半以上,曾经火爆荧屏的选秀类节目更是遭遇严管,年举办量被严格限制在10档以内。
《意见》还在强化监管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如,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坚决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果断严肃处理; 各播出机构要落实节目三审制度,严格节目把关; 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的管理实行播出机构一把手责任制。《意见》明确要求,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均须建立专门收听收看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重点跟踪检查广播电视过度娱乐化和低俗问题。((意见})规定,凡在节目中出现政治导向、价值取向、格调基调等方面的问题,视其性质和严重程度,对该节目分别采取批评、责令整改、警告、调整播出时间以至停播等措施。
(2)影响
①积极方面
a. 对新闻的影响
限娱令的第一个影响有关卫视的新闻布局。就中国的电视新闻而言,两极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以央视为代表的全国新闻和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遥遥相望。在央视新闻一统天下的现状下,大部分省级卫视实际上已放弃新闻竞争,更多地转入地面。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才接上了地气。尽管限娱令主要针对的是卫视娱乐节目,但是它也对新闻节目提出了一些要求。从卫视的新闻竞争来看,各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比较稳定,即限娱令对这个时间段的新闻影响不大。
b. 对人文节目的影响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通常被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但是在目前所有的媒介中,电视往往被认为是最大众化的,而这一点恰恰和人文节目相矛盾。观众更容易识别的是新闻类节目中的人文关怀。电视民生新闻在地面频道收视率很高,但是这种节目却很难搬到卫视的舞台。而被视为民生姐妹花的调解矛盾类电视节目反而是能上能下,在卫视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c. 对媒体监管的影响
限娱令是广电总局针对电视节目比较完整的干预。广电总局的大部分管理政策都针对地方卫视,对央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限娱令的出台有重庆模式的影子,重庆电视模式给广电总局的卫视监管出了难题,全国卫视学习重庆卫视和完全忽视重庆卫视的做法都不现实。限娱令有某种示范性作用。在中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类似限娱令这样的准法规仍然会活跃在中国的媒介领域。
d. 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第一,卫视排名大洗牌。在原有的电视节目编排当中,强势卫视留给其他二线卫视的空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