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814社会学原理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2.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3.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4.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

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5.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6.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7.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8.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二、简答题

9. 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答案】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三种方式:

(1)根据规划建立指标体系

这是政府利用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能得到政府和各部门的协助,因而按此方式建立指标体系方法简便,成本也不算高。

(2)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一方式是从一个总的或一系列社会目标出发,逐级发展子目标,最终确定各项社会指标。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与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相比较,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3)依据理论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这是非官方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途径。一些研究人员、学者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假说,将社会现象编制成指标体系,并且用他们的理论来说明这些指标。

10.什么是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K 个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K 层(K 类),其大小分别为N 1,N 2, ......N k ,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为n 1, n 2, ……N k 的子样本。显然:

(1)分层抽样的分类

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2)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①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 各层的权数应该是可知的; 应该可以从所划分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 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②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③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11.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基本内容。在当前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四个方面。

(1)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胜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