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814社会学原理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2.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3.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4.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5.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6. 失范(anomie )
【答案】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
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日标。迪尔凯姆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
7.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8.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简答题
9. 社会群体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包括: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感。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划分)
①所属群体
所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空间等方面。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①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④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6)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按群体成员资格获得方式划分)
①先赋群体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且此种属性一般不能由个人选择和改变的群体,例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种族群体等。
②自致群体是指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进入资格或个人自由选择的群体,例如大学生群体。 (7)利益群体和信仰群体(按维系群体的力量的性质划分)
①利益群体是指人们在获取利益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利益关系为主要联系纽带的社会群体,例如市场中的合作伙伴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