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郑州师范学院618语言文字及语言学(含古、现代汉语)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熙字典》
【答案】《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十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2. 《说文解字》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一一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话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糟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3.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4. 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喜好’的‘好’不读
5. 韵部 而读。、而读, 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
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6.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答案】險:难走的路。
8. 對日:“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封贼,非子而谁? ”
【答案】(1)亡:逃亡。
(2)竟:国境,边境,后来写作“境”
9. 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多次。
10.願無伐善,無施勞。
【答案】伐:夸耀。
11.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劝学》)
【答案】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处所。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答案】(1)识:记。
(2)厌:满足。
1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答案】鄙:边邑。
14.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史记•秦本纪》)
【答案】夷:诛杀,消灭。
三、分析题
15.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②人称代词“之”指代郑庄公。
(5)亟请于武公:副词“亟”,修饰动词“请”,表示“屡次”。
(6)公弗许:副词“弗”,修饰动词“许”,译为“不”。
(7)公曰:“制,岩邑也:语气词“也”,在句末表示判断。
(8)虢叔死焉,“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可译为“在那里”。
(9)谓之京城大叔:人称代词“之”,代指“共叔段”。
16.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相关部分。
(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2)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5)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6)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答案】(1)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也就是给……喝。
(2)臣:名词用如动词。可译为“称臣”。
(3)朝: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朝见”。
(4)①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