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802音乐基础理论、中西音乐史、钢琴之美学原理新编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

(1)悲剧必须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悲剧主人公必须最终遭到毁灭。毁灭不等于死亡。

(2)悲剧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须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在胜利前夕死去,这属于典型的根本上无辜的受害者。

(3)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出现的快感。

(5)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6)悲剧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朱光潜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

中国的悲剧文化远不如西方悲剧文化体系发达,尼采晚期对于悲剧的观点就是“悲剧是对人生最大的肯定”。

总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就曾对悲剧有过这样的点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 简评“移情说”。

【答案】(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这种美沦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2)这一理论在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的同时存在较大片面性:

①过分强调感情。人的审美活动决小仅仅限于感情,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②移情论者只把移情看成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

③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④并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3. 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此主要内容?

【答案】(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

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①美的问题

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 客观的? 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 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②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如研究美感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认识的特点。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中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审美心理学。

③艺术问题

有两种情况且都是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

a. 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即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

b. 侧重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④美育问题

a. 包括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以及美育的实施。

b. 美育是为了提高审美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便更好地去创造美。

4. 简述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答案】(1)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2)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

(3)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人类审美发生的根源最终归结为人类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

(4)所以说,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审美发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5. 简述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答案】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1)人的美

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生活环境的美

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6. 简述审美感兴的愉悦性的基木性质和特征。

【答案】(1)愉悦性是审美感兴最明显的特征,‘已是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所带来的一个特性。所以,我们可以把愉悦性看做是审美感兴的综合效应或总体效应。

(2)我们认为,审美愉悦是精神愉悦,但是它包含有生理快感。也就是说,审美' 俞说是包含有生理快感的精神愉悦。审美' 俞院是生理快感和精神愉悦的复合体。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生理快感不同于占有并消耗某个实在的对象所引起的生理快感,因为审美感兴中的生理快感主要依赖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审美感兴的复合体中,这种生理快感并不占主要地位,精神愉悦占主要地位。

(3)审美愉悦是指人的精神从总体上得到一种感发、兴发,它的情感色调并不单一。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和谐感,也有不和谐感。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快感,也有痛感,不仅仅是喜悦也有悲愁。

(4)审美愉悦至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审美意象的感性,一个是意境的感兴。后面的层次包含了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领悟。由于这种愉悦包含着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属于形而上的层次,因而往往使人感到惆怅,若有所失。

7. 简述丑的历史。

【答案】(1)在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时期,是没有美丑之分的。

(2)美和丑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社会已经分的很清楚了。凡是形式上和谐、一致的,看上去令人愉悦的东西就是美的(实际上是优美),凡是形式上零乱、不和谐的,看上去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就是丑的。而且,美的东西和“善”相联系,丑的东西和恶相联系。

(3)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大约在隋唐之前,西方大约在十八世纪浪漫主义之前,人们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人们提倡和追求的都是美——优美,而丑却被抑制了。丑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人们给了它一个位置,就是作为美的衬托而存在。

(4)随着实践的加深加广,人生境界的扩大,审美主体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可以正视丑、面对丑,并且能够欣赏丑。现代派兴起后,丑就堂而皇之地被表现了。

8. 在中国美学中,“丑”如何成为审美意象?

【答案】(1)“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