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文天祥集杜诗研究
赵 超
摘要 文天祥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对他的研究多侧重在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上,他的诗歌成就往往被其凛然气节所掩盖而不受人重视。对于他的集杜诗,研究者就更少寓目,个别学者有所论及,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文天祥钟情于杜甫,后期在对杜甫的继承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一情况前人早已指出,但具体是如何表现的,以及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是本文所要阐明的。拙文拟就以上问题,略作探讨。
引言
概括介绍了文天祥的生平,重点突出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和所受的思想影响;另外,就文天祥集杜诗的研究情况做了简要说明。
第一章:《集杜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首先,指出集句诗创作在宋代蔚然成风,众多文人的丰富实践为宋末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数量、质量可观的集杜诗提供了经验;其次,分析了《集杜诗》的具体内容,根据题材和整体结构分为七个部分,每部分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使《集杜诗》获得了一个全面的展示,揭示了其被称为“诗史”的内在原因;第三,采用和《指南》前后录比较的方式分析了《集杜诗》内容和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在内容上,它补充了《指南》前后录留下的空白;在艺术上,表现出简明扼要、内蕴统一的特点;同时,在人物传记中文天祥大多寄予了自己的褒贬;第四,文天祥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诗序互补和组诗是作者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弥补四言绝句容量的不足;文天祥在使用杜句的时候采取了灵活的态度,达到了记己事、抒己怀的艺术效果。
第二章:文天祥《胡笳曲》论
首先确认宋人对蔡琰和《胡笳十八拍》广泛认同和学习这一事实,避免被《胡笳十八拍》真伪问题所纠缠;紧接着就文天祥的《胡笳曲》和另外两首仿作——唐代刘商的《胡笳十八拍》与宋代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进行了比较,得出文天祥的《胡笳曲》在众多的仿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最后联系蔡琰和杜甫,对《胡笳曲》在文化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文天祥对杜甫的受容
“情性同”是文天祥后期对杜甫接受的最根本原因。在抗元斗争中和被囚狱中时,文天祥深研杜诗,在其中获得了志同道合的快慰。相似的经历、丰富的感情、性格的投缘再加上同有一颗爱国之心,文天祥一步步走近杜甫;“诗史”观成为文天祥创作的自觉意识,也是他对杜甫继承的最重要方面,在作品中有多方面的体现;文天祥学杜,从最开始的诗句的模仿、袭用,到以后的意象的继承和创新,最后达到了整体风格的学习,乃至于在狱中用杜句抒怀写志。
通过上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文天祥将自身的经历和感情体验融入到《集杜诗》的创作中,使这种不为人重视的诗体获得蜕变,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成为其自传诗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2、集杜诗《胡笳曲》突破了前代仿作的模式,直接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文化层面来说,承接了屈骚精神,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
3、文天祥后期在感情上对杜甫产生了高度的认同,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在对杜甫的学习方面,前后两期有很大不同,前期重“理”,后期重 “情”;“诗史”创作观成为后期他对杜甫继承的重点;他对杜甫的学习表现在多个方面。
关键词 文天祥 集杜诗 《胡笳曲》 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