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髀算经》

【答案】《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指西汉时期的天文历算著作。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大约成书于西汉中期,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算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在数学方面,其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同时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还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著作。

2. 复社

【答案】复社是指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社团体。其成员多为青年士子,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亲身参与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顺治时被取缔。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也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3. 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4. 三冗

【答案】三冗是北宋时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简称。北宋时由于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断增加,出现冗官现象。为了应付辽、夏侵扰,缓和与镇压农民反抗斗争,每逢荒年,政府即招大量的流人饥民为禁军或厢军,出现冗兵现象。政府每年要输送辽、夏大量岁币,与此同时,官员、军队的激増导致财政开支浩大,出现冗费现象。由于三冗的出现,宋朝在仁宗时,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形势。

5. 理藩院

【答案】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

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6. 开皇之治

【答案】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同时他采取劝课农桑、轻摇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7. 七国之乱

【答案】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指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弱地方王国权力,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削藩诏。吴王刘潺因不满国家削权与楚、赵、济南、茁川、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来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仅历时三个月。中央借此次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力王国的势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9. 元佑党籍碑

,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亲【答案】元佑党籍碑是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八年(1093年)

政,改元绍圣,变法派官员章惇为相,曾布、蔡卞、蔡京纷纷起用,变法派大行报复,贬斥范纯仁、吕大防等官员于岭南,其余被贬谪30余人,并逐步实行新法,元符三年,哲宗死无子,弟徽宗即位,向太后主政,反变法派起用贬斥变法派官员,徽宗亲政,改元崇宁,蔡京当政,贬斥反变法派定司马光、吕大防、苏轼、程颐等一百二十人为“元祐奸党”。不久又加上在向太后当政期间反对变法的官员,以及变法派中与蔡京不和的章惇、张商英、陆佃等人共三百零九人,刻石朝

堂,颁行全国,成为“元祐党籍碑”。大规模的党争基本结束。

10.张骞通西域

【答案】张骞通西域是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诸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外交行动。其中张骞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时间时是武帝建元三年,其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时间是元狩四年目的是要联合乌孙。但由于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加强了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11.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

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12.孔子

【答案】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名丘,字仲尼,鲁国卿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上倡导以“仁”为核

,,; 心的学说,“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仁”必须合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

,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主张“正名”崇尚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与酷刑;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删修《春秋》“因材施教”等,整理了《诗》、《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学说成

为汉以后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

二、简答题

13.简述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在明代,由于“倭患”的缘故,明朝曾经长期实行海禁。但在消灭东南“倭寇”后,开放海禁。清政府在和西方各国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政策,所谓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2)顺治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张煌言等领导下进行了抗清的斗争。为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清朝政府施行海禁,严禁人民下海。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清朝开关以后,对外贸易悉照明朝旧制。闽粤各关皆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相当于以前的市舶使,来船经监督盘验许可后,才能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