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专业学位)851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2. 管理跨度

【答案】管理跨度亦称“管理幅度”,是一个主管人员或部门直接管辖的下属人员或部门的多少。一般而言,管理跨度影响管理者对下属的控制强度,影响组织分层的多少,影响信息沟通的速度或准确性,关系下属积极性的发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管理跨度小型化、大型化和权变化三种观点:①传统观点认为,一名管理者管理的下属不应超过6名,只有这样才能施加严密的控制,才能避免由于下属人员的增加而带来的复杂关系。②主张管理跨度大型化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可以使层次减少,有利于沟通; 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少发生权利和责任的重叠,因而使冲突和推诿责任的现象较少发生; 可以使下属享有较充分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节约资金。③持权变观点的人们认为,管理跨度究竟多大为好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影响幅度的因素有:管理者和下属双方的能力; 管理工作的性质; 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和下作的相似程度; 授权的程度; 管理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等。

3. 教育理论

【答案】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别。教育理论的特性主要有:①实践性。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又可指导、运用于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结构不同。一定的教育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实践具体能动的反映。③继承性。每个时代的

教育理论都批判地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内容,是人类认识教育的共同结晶。

4. 环境

【答案】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外部条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刘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可以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5. 学校领导体制

【答案】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和管理的根本制度。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及重要制度。中国公立学校的领导体制,一般由国家教育立法或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私人、集体或团体所办学校的领导体制,由办学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领导体制几经变化,高等学校采用过以下几种领导体制:①校(院)长负责制; 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③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④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分工负责制。普通中小学采用过以上几种领导体制:①校务委员会制; ②校长负责制; ③党支部领导上的校长负责制; ④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⑤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6. 教育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①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 ②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④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⑥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 (7)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二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教育成本=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等。

7. 入学率

【答案】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

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沉。

二、简答题

8. 试述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及其要求。

【答案】(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①制定指标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

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几点特殊的要求: a. 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

b. 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 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c. 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台,以便采用适当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

d. 指标应有可行性。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操作。

②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

a. 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 分解后,再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

b.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权重的分配方式可以有两种:直接分配和分级分配。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也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简化特尔裴法。专家会次法是邀请一批专家开会共同讨论指标权数的确定,大家面对面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看法; 特尔裴法是专家背对背、以匿名方式展开讨论确定权重的一种方式。

(2)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

在教育评价中,一般常用的获得评价信息的手段有考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观察法、问题情景法、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严格遵循科学程序进行。

(3)质量信息的分析

在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或调查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后,就要对所得资料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和评价,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学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