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2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与玄学论战
【答案】科学与玄学论战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思想界的又一次大交锋,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或叫做“人生观之论战”。其核心问题是讨论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并引发出人们对科学与玄学、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战缘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励发表“人生观”演讲,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 从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
2. 三湾改编
【答案】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
3. 护法运动
【答案】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维护《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召开国会。1917年7月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但实权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4. 中共三大
【答案】中共三大是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仟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共三大的不足在于,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问题都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5. 经济责任制
【答案】经济责任制是指1981年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责、
权、利结合为基本特点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把责任放在首位,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它要求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车间班组和职工,要层层明确各自在经济上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项专责和岗位责任制。这种制度适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对于克服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病,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 “三支两军”
【答案】“三支两军”是指人民解放军在文革中奉命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1966年12月31曰,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对大中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政训练的通知,此后军队开始执行军训任务。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广播电台由当地人民解放军实行军事管制,军队由此开始实行军管任务。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革小组又赋予人民解放军以支左、支农、支工的任务。全军大约有280多万指战员参加过三支两军的工作。在当时全国内乱的局面下,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对稳定局势,减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三支两军贯彻执行文革的指导思想,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1972年后,各地、各单位,三支两军人员先后撤回部队。
7. 基尔特社会主义
【答案】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梁启超、张东荪等提出的社会改良主张。吉尔特社会主义基于政治、经济二元论以及职能划分原则,主张国家与基尔特(工会)应各有各的职务与权力。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做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而劳动者所组成的自治团体的基尔特则代表生产者的利益,负责生产工具的管理。他们认为,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但由于资本主义存在许多弊端,因此要阶级调和、劳资合作,称为“劳资调和主义”。他们还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打倒军阀、发展实业等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思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奉行阶级调和理论,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8. 十教授宣言
【答案】“十教授宣言”是指1935年1月10日由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萨孟武、樊仲云等十名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上所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强调要加强“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对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十教授宣言”在当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大讨论。
9.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答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抗日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改革政治机构; 抗日的外交政策; 战时
的财政经济政策; 改良人民生活; 抗日的教育政策; 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抗日的民族团结。《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也是我党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政政府的政策纲领,它不仅给人民指明了走向顺利的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10.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列席会议64人。会议着重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所作的报告,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 分析了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对党的政策,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特别提醒全党要戒骄戒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及糖衣炮弹,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禁止对党的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惟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1.商会组织
【答案】商会组织是在旧式商业、手工业行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出现于清末。辛亥革命前,商会在中国社会上己有很大的势力,北京政府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其组织遍布全国各地。1912年,在几个大城市商务总会的倡导下,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并建立了常设机构,1914年3月,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政府期间,这个组织召开了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仅进行商务活动,而且参加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12.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1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文化领域革命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南京政府建立后,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云集上海,在各个文学团体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他们与鲁迅合作,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