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617心理学基础之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推论统计
【答案】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主要研宄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这是推论统计要研宄的内容,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
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2. 协方差分析
【答案】协方差分析指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将难以直接控制的变量作为协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更准确地分析与评价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它与方差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差分析的各因素水平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人为地加以控制,而在协方差分析中,某些因素的水平是不能控制或难以控制的。如在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影响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而不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基础这两个不能精确控制的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将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协方差分析可以消除这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提高分析的精度。教学方法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称为方差因素,而学生的智力和学习基础是不能精确控制的因素,称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先对每一水平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求出扣除协变量以后的残值,再将各水平试验下对应的残值进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适合于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随机化区组设计资料、拉丁方资料等。
3. 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
【答案】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集中量数是表现数据集中性质或集中程度的,数据的集中情况指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集中趋势的度量即确定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描述集中情况的度量包括: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等。差异量数是表现数据分散性质或分散程度的,数据的差异性即为离中趋势;常见的差异量数有标准差或方差、全距、平均差、四分差和各种百分差等。
4. 相关系数
【答案】相关系数是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到+1之间,常用小数表示,其正负号表示方向。如果相关系数为正,则表示正相关,两列变量的变化方向相同。如果
相关系数为负值,则表示负相关,两列变量的变化方向相反。相关系数取值的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如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1.00与0之间,则表示不同程度的相关。绝对值接近1.00端,一般为相关程度密切,接近0值端一般为关系不够密切。0相关表示两列变量无任何相关性。
二、简答题
5. 直条图适合哪种资料? 自选数据绘制直条图。
【答案】直条图也称条形图,主要用于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即计数资料。它是以条形的长短表示各事物间数量的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差异情况。条形图中一个轴是分类轴,表示类别,描述计数数据;另一个轴是数量轴,表示大小多少,描述计量数据,在这个轴上数据单的大小取决于原始数据。
6.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有什么区别?
【答案】(1)探索性因素分析(简写为EFA )就是指传统的因素分析。这种因素分析方法对于观察变量因子结构的寻找,并未有任何事前的预设假定。对于因子的抽取、因子的数目、因子的内容以及变量的分类,研究者也没有事前的预期,而是由因素分析的程序去决定。在典型的EFA 中,研究者通过共变关系的分解,找出最低限度的主要成分()或共同因子(),然后进一步探讨这些主成分或共同因子与
, )个别变量的关系,找出观察变量与其相对应因子之间的强度,也就是因子负荷值
(
以说明因子与所属的观察变量的关系,决定因子的内容,为因子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由于传统的因素分析企图找出最少的因子来代表所有的观察变量,因此研究者必须在因子数目与可解释变异量()两者间寻找平衡点。因为因素分析至多可以抽取出相等于观察变量总数的因子数目,这样,虽然可以解释全部百分之百的变异,但失去因素分析找寻因子结构的目的,但如果研究者企图以少数几个较明显的因子来代表所有的项目,势必然将损失部分可解释变异来作为代价。因而在EFA 中,研究者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决定因子数目与提高因子解释的变异(即
(2)验证性因素分析()。 简写为CFA )是在研究人员积极改善传统因素分析的限制,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类因素分析要求,研究者对于潜在变量的内容与性质,在测量之初就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说明,或有具体的理论基础,并已先期决定相对应的观察变量的组成模式,进行因素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一先期提出的因子结构的适合性。这种因素分析方法也可用于理论架构的检验,它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近年来心理测量与测验发展中相当重视的内容。
7. 线形图适合哪种资料? 绘制线形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常用的两种线形图是折线图和曲线图。折线图是由条形图中每个条形顶部的中点连接而成;曲线图是折线分布均匀后比较光滑的线形图。绘制要点如下:
(1)横轴表示时间或自变量,纵轴表示频数或因变量;
(2)纵轴从零点开始,零点在纵轴与横轴相交处,称为原点(对数尺度除外);
(3)线和横轴间不应有说明文字或数目等。线条要粗于坐标纸格线;
(4)若横轴表示组距,坐标轴上刻度只需表明组距起点的数值或组中值,线图上与横轴各组段相应的点应画在该组段中点的垂线上;
(5)根据资料的性质,横轴与纵轴可分别取对数单位,也可以同时取对数单位,分别取对数单位时称作半对数曲线,横轴与纵轴同时取对数的称为对数曲线。
8. 在心理学研究中,以样本对总体判断的数理理论依据。
【答案】(1)在心理学研究中,以样本对总体判断必须以一定的统计理论为基础。推论统计的理论和原理包括抽样理论、估计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
①抽样理论及其方法主要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从样本的特性推论出总体的特性。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样本抽取的原则,只有抽样具有随机性,才能保证推论具有某种程度的准确性。
②估计理论主要是根据随机抽样的结果来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值,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③统计检验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抽样结果来推论有关总体特征的假设是否与具体的随机抽样所提供的信息相一致。
(2)当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值,一般就是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以样本对总体判断的数理理论依据是样本分布理论,即概率发生的机会。统计分析中一般认为,0.05或0.01属于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在一次抽样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样本分布的规律:
①样本统计量为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的两种情况,凡符合这两种情况的分布,都可以根据正态分布的概率进行统计推论。
②总体分布非正态,但方差己知,这时当样本足够大时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为渐进正态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的程度与样本n 及总体偏斜程度有关。
③依据随机取样原则,自正态分布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当n 足够大时
样本方差及标准差的分布,渐趋正态分布。
(3)假设检验是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做出一般性结论,判断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假设检验的原理是概率性质的反证法。为了检验虚无假设,首先假定虚无假设为真。在虚无假设为真的前提下,如果导致违反逻辑或违背人们常识和经验的不合理现象出现,则表明“虚无假设为真”的假定是不正确的,也就不能接受虚无假设。若没有导致不合理现象出现,那就认为“虚无假设为真”的假定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要接受虚无假设。假设检验中的“不合理现象”是指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了。小概率事件原理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