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61传播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国便士报运动

【答案】美国便士报运动,是指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掀起的一场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能人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的运动。从此,价格低廉、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大量出版印行。“便士报”即廉价报刊,是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该报售价为一便士(美分),因而被称为“便士报”。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便士报”是1833年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便士报”的特点是: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2.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3.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1940年在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4.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

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5. 传播者

【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⑧传播者的下作紧张程度较高。

6. 印证法

【答案】印证法是指真正的传播者隐藏在幕后,操纵别人现身说法来达到间接证明自己观点或主张的日的。由于传播者所选择的报告人与一般人相比具有特殊的经历和遭遇,或有同解决传播任务有关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这样的报告人容易得到接受者的尊重、赞赏和认同,即容易被看成“自己人”,其讲话内容也就容易被接受并产生效应。

二、简答题

7. “知沟”形成的前提及主客观原因。

【答案】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接触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史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知沟”形成的前提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知沟”形成的前提是社会上经济地位的差别。

(2)“知沟”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

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8. 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

【答案】客观性理念是新闻业之于美国的核心,然而,在整个20世纪,作为新闻界职业规范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备受争议,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世纪30年代,新闻客观性雏形:独立于党派纷争,热衷于商业利益。

1019世纪30年代,政党报纸逐渐没落,便士报相继出现,美国报业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为了争取最为广泛的读者,便士报发明了现代的“新闻”概念。不同于党派立场鲜明的政党报,大部分便士报宣称政治立场中立。它们把自己看作是客观新闻的提供者,反对政党报刊的陈腐方式及其政治倾向。

②与此同时,19世纪40年代电报的发明促成美联社的成立,而美联社的诞生又带动了客观报道的发展。通过创造“新闻”这个专业信条,大众化商业报纸预示了现代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形成。这一时期报业对客观性的关注,表现在他们声称要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提供独立、公正的信息,使读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事件得出自己的观点。

③这一时期形成了新闻客观性雏形,其基本内涵是独立于党派纷争之外,宣称政治立场中立、不偏不倚,但不避讳谈论自己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这个时期的媒体将自身定位为盈利性企业而非社会公器,其对于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也多是出于趋利动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朴素实证主义客观性:崇拜真实,有闻必录,据实直录。

①19世纪中叶之后,很多便士报虽然逐渐摆脱了政党的阴影,客观性理念曙光乍现,却又很快陷入了“黄色新闻”的困境。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报业界存折两种新闻:以《世界报》、《新闻报》为代表的娱乐新闻业和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新闻业。

②1986年,《纽约时报》提出“不偏不倚,不畏惧,不询私,不受任何政党、教派和厉害关系左右”的办报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这种客观报道方式的商业价值,这种“客观”思想也借助于《纽约时报》的巨大影响力推向社会,逐渐为整个报业认同。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客观性成为职业理想:为事实不可信的世界设计的方法。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闻业直接卷入,在战时新闻管制下,“独立”与“客观”不堪一击。战争煽动宣传取得惊人成功。一战后的新闻业建立了行业道德规范,并将客观性的要求奉为圭臭。

②早期的客观报道方式在经过修正之后,作为道德规范和职业理想被新闻界普遍接受为“客观性法则”:在对客观性的态度上,客观不再被视为一种唾手可得的目标,而更多地被认为是新闻从业者努力探寻并呈现时间本来面目的职业态度; 在其性质上,它已从报业实践中引以自豪的操作原则上升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约束与职业理想; 在其目的上,从精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演化为尽量减少主观偏见力争最终逼近客观现实。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客观性吸纳主观性:从“客观记录”到“客观解释”。

①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口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解释性报道成为美国新闻界最重要的职业趋向。新闻从业者也不再相信事实能够不证自明,不再相信真相可以唾手可得。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用自己的方法把解释性报道与客观性结合在一起,以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