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24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的方向。
【答案】经济结构包含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区域结构三个方面。下面从这三个角度来阐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的方向。
(1)所有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方向
所有制结构是指在经济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民营)经济的比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相应地非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上升。但就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国有企业的比重仍比较大,地方政府办企业太多;
②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没有完全退出,目前仍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存在于竞争性领域;
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支持不够,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大多数人只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上的作用,没有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在政治、社会、文化、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在政治上还存在歧视。
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方向是:
①推进国有企业尽快从竞争领域退出,国有企业要尽量控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涉及到国家机密、军事领域的尖端技术的企业等有限的领域;
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既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率,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政府要明确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理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放宽非公有制的进入领域,发挥政府服务、引导、协调、监督的职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方向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②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仍比较落后,局部仍有“瓶颈”制约;
③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并呈现出地区的不平衡状态;
④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低。
根据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
①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②各次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 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
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以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目前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现代服务业。
③提高各行业的技术水平,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机构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的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我国经济区域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方向
当前我国区域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就经济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在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由东到西呈现出较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度状态。尽管长期以来,在发展方针和经济政策上,一直力图缩小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竞争性效率目标,这种差距并无实质性缩小,在某些方面还相对有所扩大。
②二大地带之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相对不足,而中、西部资源分布则具有总体的优势,从资源分布的总体上看,三大地带由东向西,又存在着倒梯度。
③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仍在形成过程中,长期受行政分割而形成的各省、市间在经济上相互封闭,相互割裂的状况仍较为严重,因而,区域间在社会化大分工、专业化大协作等方面仍有待深化,Rf}需培育具有区域特点和优势的主导产业群落。
④区域间专业化特征不突出,相应地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较为严重,各省之间工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也较为接近,同时,越是按工业生产内在趋势要求集中度高的产业,如重化工业和新兴耐用消费品工业等,在我国区域间的集中度越低,分散度越高。
我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革方向是:
①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处在内陆,多数位于第二第三阶梯上,地形复杂,可之称为区位劣势。加强中西部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对于化解中西部区位劣势,促进东中西部区域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②加快中西部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中西部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③加强东西合作。为促进中西部地带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东部和中西部地带之间的经济联系。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面临较大调整,加强东西合作,有利于东部新型产业发展,又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中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地区传授生产技术、经营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对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指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社会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
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a. 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第四,生产还引发对消费的需要。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要,是由于消费者看到并知道这种消费品已经生产出来。
因此,马克思说: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
b.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生产者生产出产品之后,要占有产品,就要经过分配。但是分配有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也不同。在产品分配上,是生产决定分配; 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上,是分配决定生产。
a.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
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就分配方式来说,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参与分配的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在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以什么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方式参加分配。
b.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在进行生产之前,没有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就无法进行。除了生产资料的分配以外,还必须有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使他们经过这种分配,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③生产与交换
交换有两种,一种交换属于生产的交换,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 另一种是产品的交换,它是由生产决定的。他们同生产的关系也不同:
a. 人们的劳动能力的交换、生产资料的交换都属于生产活动。
b. 作为生产品的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决定着这种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发展的程度。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交换也就越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