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922经济学综合(含西经、政经)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改革。

【答案】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反映政府的实质和政府活动的内容与方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发展,我国应该进行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①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政府,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的。因此,要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前提。

②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弊端和教训。传统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政府职能特点,就是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层层分解的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这就会造成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政府按“条块”划分的行政等级隶属关系直接支配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没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经营活动既缺少内在动力,也缺少外在压力,导致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包揽企业的微观经济管理,小可避免地使计划指令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实际,缺少科学性,并远远滞后于市场变化。因此政府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③提高政府效率的需要。在传统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层层分解的指令性v 什划直接控制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完全忽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市场价值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以致政府的效率低下,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弊端。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求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政府的效率与原来相比大大地提高。

(2)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方法和措施。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间接宏观调控。

①从直接个量管理转向间接的总量调控。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个量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从直接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转向间接的宏观调控,因而,

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就转向以总量调控为主。具体说,就是政府通过对市场的调节,使市场向企业发出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市场信号,以引导企业按国家计划所规定的轨道运行。总量调控的内容就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大体平衡,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良好环境,并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②从直接管理实物运动转向间接调控价值运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具体表现为对资源的直接行政调拨和直接组织生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以市场为直接调控对象,保证各种宏观总量的价值平衡。这种价值平衡主要表现为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外汇收支平衡等。所以,政府问接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调控价值运动,即通过价值形态的商品货币活动,调节市场运行,最终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从直接管理经济运行的局部转向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全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大量基层的微观活动很难实现直接管理和经营,真正实现直接经营和管理的企业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通过对市场的调控而实现对企业的引导,市场是所有微观组织活动的共同场所,所有企业都必须参与市场活动,所以,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事实上是对经济运行全局的调控。企业只要参与市场活动,就要受到政府的间接调控。

④从静态方式的直接经营转向动态方式的间接调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计划缺乏灵活性和可变性,政府只注重初始的计划日标的制定,而不注重市场的变化和计划的调整,而企业也无权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所以,这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计划是一种指导性的计划,不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而且政府也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修改计划目标。事实上,政府计划也只有及时调整才能保证其对企业的指导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控。

2. 试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案】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

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个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小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就如马克思所说,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问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当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力,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有根本性区别。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单靠资本主义自身的力量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的,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后,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因此,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以社会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也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简答题

3.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 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