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是( )。
A. 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
B. 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 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D. 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B
【解析】人本主义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2. 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 产品的质量
D. 生产工具
【答案】D
【解析】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而以生产下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尺度。
3.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 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答案】B
【解析】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任何奉献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社会价值的人。反之,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
4.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D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答案】B
【解析】B 项,“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是指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眼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你旁边响着也听不见,这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反映了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 实践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实践。因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7.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
A. 物质
B. 精神
C. 物质和精神
D. 神
【答案】C
[解析】二元论是指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改变,这是因为(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穷尽了一切真理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前进的新生起点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发展的顶峰
【答案】C
【解析】A 项,哲学不等同于各门具体科学,更不能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之科学。BD 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并不能穷尽了一切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改变是因为其是哲学
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流派。_者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同答。
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 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的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实践之中。
二、多项选择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