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63行政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的区别。

【答案】程序性决策又称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是指一种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一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决策方法; 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区别如下:

(1)重复的频率不同。程序性决策是一种重复性决策,用来解决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2)解决的问题不同。程序性决策一般用来解决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循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解决的是不确定的、无先例可循的问题。

(3)决策工具不同。程序性决策常用数学方法作为决策工具。主要数学工具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贝叶斯决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 非程序化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决策依据,这是由于非程序化决策不是经常发生的,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而且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也不足。

(4)适用环境不同。程序化决策适用于:生产方案决策、采购方案决策、库存决策、设备选择决策等。非程序化决策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

2. 简述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我国宪法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具体表现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贯穿于各级行政领导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直接体现,它决定和影响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3. 行政内部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答案】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非专门监督,它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二是专门监督,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实行的监督。

(1)非专门监督,包括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①一般监督

一般监督是指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产生的相互监督,即行政机关内部的纵向监督。行政机关内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是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因为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指挥和服从的关系。我国宪法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或决定等。上级机关可以通过行政的、经济的、组织的手段,实现迅速有效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依法行政。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工作检查、工作指导、工作督促、下作报告、专案调查等。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实行监督,如对上级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命令也可以提出批评、建议。

②职能监督

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具体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同级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有领导或指导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的某一方面实行的监督,如人事监督、财政监督、税收监督等。

③主管监督

主管监督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实行的监督。上级政府设立的职能机关与下级政府设立的相同职能的机关之间是业务指导或者领导的关系。我国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按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有权监督设立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使其遵守和执行法律和政策。

(2)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行政复议和审计监督。

①行政监察

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监察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实施的一种内部监督。我国于7997年5月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行政监察机关,并建立举报制度,根据需要可以向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规定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本级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同时,还规定: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具有检察权、调查权、监察建议权、作出监察决定行政

处分权。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下列职责:a. 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b. 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c. 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d. 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e.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②行政复议

我国十1990年公布《行政复议条例》,并在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复议机关(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内或与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能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颁布实施,使行政复议工作更为完善。

③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度、规定,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政府机关、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审核等监督活动。我国现阶段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外收支; 企业财务收支、成本费用、财务成果、财经纪律; 财产物资管理; 经济效益等。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权威性。

4. 简述行政监督的内容。

【答案】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决策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行政权力的运行,总是从决策开始。因此,对决策的监督,成为行政监督最重要的内容。监督主体除认真监督决策目标、依据、方案外,还应着重监督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民主,是否严格遵循以下步骤:发现问题,确立目标; 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当前对决策监督的重点应是:防止主观盲日决策,尤其要防止一些行政领导为追求政绩而做出急功近利的决策,坚决杜绝“三拍现象”(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和“形象工程”,为达此目的,要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决策权限,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

(2)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行政管理行为可分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有效监督。

①抽象行为。指立法行为,主要指行政主体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和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此外,还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为全国人大制定相关法律、为地方人大制定相关地方法规的行为。当前,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

②具体行为。指行政管理主体依职权作出的、对被管理对象的合法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管理行为。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得逾矩违规,这是对具体行为合法性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