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641美学原理(含西方美学)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问答题

1. 辞达。

【答案】(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

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己矣。”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辞达”的内涵

“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特别是苏拭,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

2. 简述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新乐府诗的特点。

【答案】(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

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

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

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

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④作诗的标准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但自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他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歌必然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2)白居易新乐府诗的特点

①内容的单一性,主题的明确性

白居易的讽喻诗每首只写一件典型的事物,即他自言其《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之意,诗中不涉他事,不出他意。这样就使诗歌的主旨非常清楚,甚至显得过于直露。

②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白居易有意识地加强诗中的议论,这些议论大多片言居要,起到画龙点睛、加强主题的作用,并多置于结尾,“卒章显其志”。如《红线毯》曰:“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虽直露,但不失显豁。有些议论更为巧妙,如《买花》在痛惜“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后,突然插入一段田舍翁的感慨作为议论,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议论之最上者。

③人物与事件刻画描写的典型性、形象性

如《新丰折臂翁》单选一个“头鬓眉须皆似雪”的88岁老翁来写,《上阳白发人》单选一个“去时十六今六十”的老宫女来写,就是意在更典型化。最成功的例证是《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为了

加强典型性,新乐府诗还善于使用对比、比兴等修辞手法。如《轻肥》、《歌舞》、《买花》等。

④语言的通俗性、流畅性

相传白居易作诗先读给老妇听,懂则定稿,不懂则修改,以至留下老妪能解的佳话。为此,白居易在新乐府中很少使用典故,更不使用生僻艰深的字,多用口语、俗语如“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上阳白发人》)。又常用自叙语,如《新丰折臂翁》几乎全是老人的自白。但白居易的浅切平易决不是浅陋平庸,它属于“语浅意深”和“思苦言甘”那类。

3. 浮声切响。

【答案】(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

“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S ,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强调平R 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JX 不同。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

①“浮声切响”的内涵

“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钟嵘之间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4. 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案】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