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
【答案】毛公鼎
【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井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2. 公元7世纪,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阿拉伯先知_____比照犹太教和基督教,取二者之长,结合阿拉伯人习性,创立了伊斯兰教。
【答案】穆罕默德
【解析】伊斯兰教宣称,安拉曾在不同时期向不同地区派遣过许多使者,他们都是安拉选来治世安民、拯救世人的“先知”,穆罕默德则是安拉派遣的最后一个使者,称为“封印至圣”,专门传达神意,开导世人。
3. 伊朗的穆斯林主要属于伊斯兰教中的_____派。
【答案】逊尼
【解析】由于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也由于它一开始就拥有宗教武装,因此,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总是伴随着剧烈的军事冲突。它的教派名目繁多,对立情绪相当严重。一般来说分为两大对立派:逊尼派和什叶派。伊斯兰教把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最初有四大哈里发,即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这四人之中,只有阿里出身于哈希姆家族,他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逊尼派认为,四大哈里发都出身于古莱氏部落,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因而获得历代哈里发的支持,成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一个教派。世界穆斯林多属此派,中国穆斯林一般也属此派。什叶派是在同逊尼派的斗争中形成的。
4.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拉枯、纳西等民族都过_____节,但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不相同。
【答案】火把
【解析】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5.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答案】黄帝内经
【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全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联合创作。《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6. 南宋理学大师_____创立的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答案】朱熹
【解析】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7. 唐朝僧人玄奖赴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回国后口述成书的_____是当时中国了解西域和印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答案】《大唐西域记》
【解析】玄类出家后在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为了了解佛学底蕴,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关,取道西域,经葱岭,到达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周游印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载誉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
8.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赋、比、_____。
【答案】兴
【解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比、兴、赋三种。“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 “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9.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意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_____》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答案】随园食单
【解析】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各种总结烹调技术和仪器加工的专著纷纷出现,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10.唐代_____宗的产生标志着佛教完成了它的中国化历程。
【答案】禅
【解析】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发韧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从唐末开始,禅宗具有了压倒其他各宗派的绝对优势,
成为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到宋代理学产生和佛教禅宗流行以后,可以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基本上结束了。
11.提出“知行合一”主张的是明代思想家_____。
【答案】王阳明
【解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即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良知”表现于行动就是“良能”。“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这便是“知行合一”。一个人如能不断发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道。
12.唐朝时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答案】鉴真
【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二、选择题
13.荀子和孟子一样提倡“礼义”,但二人的出发点却不同,荀子强调的是( )
A. 性善
R. 性恶
C. 仁政
D. 无为
【答案】B
【解析】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礼义”,但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孟子强调“性善”,荀子强调“性恶”,认“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
14.春秋到战国初年,和儒家并称显学的是( )。
A. 法家
B. 道家
C. 墨家
D. 阴阳家
【答案】C
【解析】正当儒学大兴的时候,还有一个影响广泛的学派,这就是墨家,它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