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3文化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东周的都城在今天的( )。
A. 西安
B. 北京
C. 洛阳
D. 许昌
【答案】C
【解析】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其子周平王继位,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周”
2. ( )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A. 篙山中岳庙
B. 运城关帝庙
C 邹城孟庙
D. 成都武侯祠
【答案】A
【解析】河南省篙山脚下的“中岳庙”,从“中华门”起到“御书楼”止,前后多达十一进,殿堂房屋四百余间,它与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
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A. 龚自珍
B. 纪晓岚
C. 黄遵宪
D. 李毓秀
【答案】D
【解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该作品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烙守的守则规范。
4. 建于唐贞观年间的裴氏宗祠是现存最早的宗祠,位于今( )境内。
A. 江苏
B. 江西
C. 广东
D. 山西
【答案】D
【解析】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位于今山西省闻喜县。
5. 屈原是在哪一条江投水自杀的? ( )
A. 珠江
B. 汉江
C. 泪罗江
D. 鸟江
【答案】C
【解析】泪罗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泪罗江畔的玉荀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郧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泪罗江而死。
6.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举行于( )年。
A.1898
B.1904
C.1911
D.1919
【答案】B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经过隋唐直至明清各朝代的沿用,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到清朝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恩科是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科举制最终消亡。
7. 长江的源头是( )。
A. 雅鲁藏布江
B. 澜沧江
C. 怒江
D. 鸭绿江
【答案】A
【解析】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高的大河,位于西藏自治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全长3848公里,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夕,,是长江的源头。
8. 图画文字产生后开始出现(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端。
A. 楔形文字
B. 象形文字
C. 胖尼基字母
D. 拼音字母
【答案】B
【解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龟纹鸟迹之象”是指象形符号,“博采众美”是指图形之美。也就是说汉字的起源,最早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9. 司马迁的( )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
A. 《汉书》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春秋》
【答案】C
【解析】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井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编年体是以纵记史,纪传体是以横记史。
10.以下( )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A. 马来西亚
B. 缅甸
C. 老挝
D. 吉尔吉斯斯坦
【答案】A
【解析】中国在陆地方面与14个国家接壤,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占、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
11.在以下办学形式中,类似今天私立大学的是( )。
A. 太学
B. 国子监
C. 书院
D. 私塾
【答案】C
【解析】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实,书院有点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
12.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的是( )先生。
A. 钱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