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语言文学综合(,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素文字

【答案】语素文字是记录语素的文字,又称表语文字。它用来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

,因而和语言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字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义单位)

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例如汉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所以有人把汉字说成语素文字。汉字大都代表语素,表示语素之义带有语素之音。

2. 异形词

【答案】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例如:“笔画”和“笔划”、“按语”和“案语”、“唯一”和“惟一”等等。实际的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使用频率的不同,但是一般不会造成误解。

3.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4. 语体

【答案】语体是指由于使用语言的社会场合或交际内容的不同,在同一语言或方言中产生的语言变体。语体可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两类。口语语体又可分为:家常语体,即在家庭内部或熟人之间使用的语体; 正式语体,即在正式社交场合使用的语体; 典雅语体,即在隆重的公开集会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语体等。书面语语体也可分为文学语体、科技语体、新闻报道语体等若干类。

5. 音位的自由变体

【答案】音位的自由变体是音位变体的一种。它是指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n]和[1],东北有些地方的和

和,在相同的环境中随便念哪一个都可以,那么[n]和[[1]

以及是相对应的自由变体。

6. 受事主语

【答案】受事主语是指动作接受者的主语,即当某一动词充当谓语时,由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充当的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主谓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例如:羊││狼咬死了。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涵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都是受事。

7.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

,一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三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

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三个词的读音是

[mai][mA]

前后差别的[a][A]。在汉语普通话中[a][A]

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有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因

二、简答题

8. 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

(1)词的语法功能

①主要指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

②词与词或短语的组合能力。

(2)词的形态词的形态可分两种:

①构形形态;

②构词形态。

(3)词的意义这里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9. 指出《不老歌》中三字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

起得早,睡得好; 七分饱,常跑跑;

多笑笑,莫烦恼; 天天忙,永不老。

【答案】起得早——中补,动词性

睡得好——中补,动词性

七分饱——偏正,形容词性

常跑跑——偏正,动词性

多笑笑——偏正,动词性

莫烦恼——偏正,形容词性

天天忙——偏正,形容词性

永不老——偏正,形容词性

10.举例说明语素与汉字的关系。

【答案】汉语语素的语音形式是音节,书面形式是汉字。汉字和语素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一对应关系

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表示一个意义,或者表示几个意义,而这几个意义是联系得起来的,

,这是一个语素同一个汉字的关系。比如“工”可以有“工人”、“工作”、“工程”等多个意义。

(2)一对多的关系

①一个音节写成不同的汉字,但只表示同样的意义,这就是一个语素同几个异体字的关系。例如“村”和“郁”。

②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表示几个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联系不起来的,这是几个语素同一个汉字的关系。比如“公”既可以表示“雄性的”又可以表示“与‘私’相对”。

③不同的音节写成同一个汉字,表示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几个语素同一个多音多义字的关系。

,读h áng 时表示“行列”比如“行”读x íng 时表示“行走”。

11.“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米,并说明各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答案】①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12.举例说明括号与点号连用时的用法。

【答案】括号表示文中注释性的话,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的称为句内括号,注释全句的称为句外括号。句内注释紧挨着被注释的词语,它的末尾不用句末点号; 句外注释则放在句子之后,句外括号内如有句末点号则须保留。

另外,括号还用在次序语的外面,例如,(一)(二)(三),(甲)(乙)(丙)。这时它和顿号的作用相同,括号后头不能再用顿号。括号内还有括号时,最外一层先用圆括号“( )”,以后可依次用方括号“[]”、六角括号“〔〕”、尖括号“<>”、方头括号“【】”。

13.下列四组复句的后一分句,有的能加“但”或“却”,有的不能加能加的请加上,并说明意思的变化:不能加上的请说明不能加的原因。

①a 他这个人既聪明,又能干。

①b 他这个人既聪明,又黑心眼。

②a 他一方面说你聪明能干,另一方面又说你心眼好。

②b 他一方面说你聪明能干,另一方面又说你蛇蝎心肠。

③a 无论你说了他什么坏话,他都尊重你。

③b 无论你说了他什么坏话,他都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