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衔接与连贯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研究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情感;文化;逻辑思维

  摘要


本文从语篇翻译的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基础上,将语篇分析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衔接与连贯引入课堂翻译教学,提出课堂翻译教学中四个维度并讨论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1952年出版的《语言》中, Z. S. 哈里斯在其《语篇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篇分析”这个概念。他指出,语言并不是以单词和句子的形式杂乱无章的分布,而是一个具有衔接和连贯意义的整体。1976年,韩礼德与哈桑在其《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的意义关系之间,故称其为衔接。 因此,衔接是语言系统内形成篇章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胡壮麟教授在他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也强调,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意的自然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被认为是用于理解和分析文本的最小单位。与此同时,张德禄教授继续对衔接机制和连贯条件进行讨论。他认为连贯的条件在于两个方面: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此外,李运兴将翻译活动视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他指出,语篇翻译强调从静态到动态以及从微观到宏观两个方面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对突破传统的翻译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尽管许多论文已将语篇应用于翻译以及翻译教学,但很少有研究人员专注于衔接和连贯在课堂翻译教学方面的应用,尤其是翻译课堂教学过程和步骤方面。此外,大量的研究人员通过翻译批评模式比较和分析参考译文之间的差异,得出在翻译中应用语篇理论的优越性的结论。这种模式已经被普遍接受。然而,研究人员很少将研究的重点从普遍意义上的读者群体向翻译课堂教学中特定的学生群体转移。基于此现状,本文通过在课堂翻译教学中引入衔接和连贯的概念旨在寻求在翻译的语言学取向和文化取向之间的平衡。
本文从衔接和连贯的基本理论,语言和文化取向翻译理论以及衔接与连贯在翻译教学中应用三个方面的文献综述入笔,努力找出哪些内容已经做了研究,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章探讨此项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第四章通过课堂翻译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后组织,提出衔接和连贯应用于课堂翻译教学三个具体的步骤。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出四个维度。首先对语篇翻译的技巧进行讨论。随后,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情感认同进行分析。然后,文章对文化意识进行论述。最后,作者提出逻辑思维。在结论部分,本文对研究的主要结论,启示,局限性和建议部分进行进一步阐述。
衔接和连贯理论在课堂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还是增强学生情感,加强文化意识和训练逻辑思维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