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你对知情权的理解。

【答案】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

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有权利更有责任及义务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知情权作为一个鲜明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反思与法西斯主义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知情权作为基础,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政党的社会生活都会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的民主政治生活的权利行使的前提是知情权。如果重大事情人民根本不了解,也就谈不上参政、议政; 如果丁解得不充分也不可能正当地、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这说明,知的权利不仅仅是一项基本人权,更是公民正确地、正当地行使其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是整个法定权利的重要一环,是首要的政治权利。

基于这种认识,知情权的重要性和明确意义逐渐明晰起来。1945年,美国记者库柏首次明确提出“知晓权”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逐步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内获得较广泛的认同,迄今己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不过,最初人们对于知晓权的理解,局限于新闻媒体有权了解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情况,并向公众公开。随着人们对知晓权认识的深入,它很快从媒介回归到一般公民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

知情权不是媒介特权,它是人民的权利,受众作为公民,理所当然享有知情权,特别是通过媒介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的专门从事社会信息整合和传播的公共部门,其行使知情权的权利和义务得以更加明确和强化。

在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和具体的知情权条款,但公民的知情权已隐含在宪法规定的公民权中。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积极、稳妥地扩大公民知情权,尤其在l 一届人大二次会议(2005年2月)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便于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随之,同年3月24日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就从制度上保障了中国公民的知情权。

当然,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但从总的趋势看,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

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2. 简述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

【答案】(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①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核心条款是一切印刷商的印刷机开印必须经“皇家出版公司”批准; 不准在伦敦市外任何地方从事印刷; 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等。

②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先有后,但在此时期,敌对双方的宣传需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从而大大推动了报刊的发展。

0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宣传报刊。但这些报刊发行量小,只有几百份,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不大。

②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报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的革命,同保皇派展开论战。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名噪一时。

(3)第三时期(17-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①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都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a.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议会控制权力,实现议会君主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宣布‘·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b. 美国:1791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明载:“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c. 法国: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d.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规定:“每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些法律条文的确立,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条文毕竟是纸面上的东西,出版自由的真正实现在欧美各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3. 为什么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

【答案】信息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新闻界的。随着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理解的不断深化,引起中国新闻界从新闻观念、新闻媒介结构到新闻业务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总习惯地把宣传当作新闻媒介主要的,或者首要的,甚至唯一功能。

如今,中国新闻界达到一个基本共识: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如果新闻不能提供足够的事实来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教育读者,向读者灌输某一种思想,那么,不但新闻失败,宣传也失败。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①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②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③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④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对于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既从微观上看,又从宏观上看; 既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既从积极方面看,又从消极方面看; 既立足于当前,又放眼于未来。

所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

4. “受众是上帝,,作为当今中国传媒的口号合适吗? 为什么?

【答案】“受众是上帝”的观点应该辩证地看待。

(1)必须承认,受众对于中国传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 理论,即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 )、成本(cost )、方便(oonvanience )、沟通(oommunication )。通过4C 理论可以看到,企业整个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当然也决定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理论就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主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确立统一的传播目标,并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作用,以达到整体传播效果。

无疑,受众是传媒的服务对象,传媒必须赢得受众的青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认可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媒的兴衰。传媒刊播的内容,只有得到受众的喜爱和欢迎,才能赢得较多的订户和获得生存与发展,也才能较充分地发挥其宣传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的许多努力,都须顾及受众的需求,都须站在受众乐于接受的角度来思考、筹划、运作。过去那种不管受众接受不接受、喜爱不喜爱,搞硬梆梆的强行灌输的做法,己远远难以适应争夺受众的新形势了。

(2)但是,一味的追求“受众是上帝”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近年来,“顾客是上帝,,之类的提法颇为盛行。或许是受此影响,有的传媒也提出了“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