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35中外文学基础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空山灵雨》
【答案】《空山灵雨》是许地山惟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空山灵雨”恰当地概括了许地山的写作风格一一质朴、清丽,又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其中不少作品都带着若隐若现、迷离徜恍的朦胧,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文章巧设比喻、隐喻,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具有小说化的倾向,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2.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3. 《囚绿记》
【答案】《囚绿记》是陆蠡194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现代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当时陆蠡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写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4. 新月派
【答案】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5. 《倾城之恋》
【答案】《倾城之恋》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作品写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股子般地掷到一起的故事,是其作品中惟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
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小说的习惯。但《倾城之恋》并非一部敲锣打鼓、嘻笑一团的喜剧,整部小说依然充满悲剧气氛,其深层的命运之悲、爱情之悲、团圆之悲、亲情之悲被华丽的文字与起伏的情节所掩盖,张爱玲用参差对照的笔法,非封闭性回环的结构,在反高潮的行进中将故事演绎为俗世的绝唱。
6. 论语派
【答案】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因刊行《论语》杂志而得名。核心人物为林语堂,代表作家有陶亢德、潘光旦、徐讦、周作人、章克标、邵询美等。自称是“性灵派”与“语录体”的继承者,以《论语》半月刊以及《人间世》半月刊、《宇宙风》半月刊(后改为旬刊)为阵地,与之相呼应的还有简义文主编的《逸经》和海戈主编的《谈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曾受到鲁迅等作家的批评。
7. 《边城》
【答案】《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品主要讲述了二三十年代川湘边界的小山城茶恫有一个老船夫和其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后翠翠和掌管水码头的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发生爱情纠葛。弟兄俩都喜欢翠翠,相约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而翠翠只爱弟弟傩送。哥哥天保也自知唱不过弟弟,于是乘船离家,结果途中船翻人亡; 后滩送也因反对父亲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不久,外祖父死去,翠翠只能成天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盼望傩送归来。作品通过一个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以及茶恫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古老的生活习惯和纯朴的民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向往,以及他的艺术情趣追求。
8. 汪曾棋
【答案】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戏剧与民间文艺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诣。汪曾祺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其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 文风清新、质朴; 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9. 小品散文
【答案】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又称小品文。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10.语丝派
【答案】语丝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为代表的语丝派作家,以散文创作为特色,在中国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学创造上作出了重要建树。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别,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简答题
11.“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相同点。
【答案】“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中国新诗派又称为“九叶诗派”,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相同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思想方面
①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a. 七月诗派的奠基人艾青,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了其“幼稚的叫喊”,吸收了浪漫主义浓烈的抒情和象征主义鲜明的意象艺术,完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综合的任务。
b. 九叶诗派理论家袁可嘉则针对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诗坛存在的感伤和说教的弊病,提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因而,九叶派在坚持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
(2)艺术方面
①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体现出朴实明朗的特点
两派除大量的铺叙、描写和直抒胸臆外,也多用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段,但是这些修辞往往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因而修辞的核心是十分清晰的。如鲁藜的《泥土》,选用了“珍珠”和“泥土”两个贴切的比喻,在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要平凡不要自视珍贵的人生哲理。如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就是借助秋原上金黄稻束这个客观的意象来象征“疲倦的母亲”。
②强调拥抱真实的生活,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九叶诗派通过自己“对于现代诸般现象的深刻而实在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他们对于诗歌的审美原则建立在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在七月诗派中,诗歌主体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是神圣抗日战争的实际战斗者、参与者,同时又在现实的对象上染上了个人浓烈的情绪色彩,实现完整的情绪世界的拥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