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现社会规范认同性学习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认同学习,指通过学习确立起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心理,包括对规范必要性的认知、对规范体现者的崇拜仰慕情感以及行为趋同倾向。实现社会规范认同学习必学具备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偶像认同在认同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价值认同建立在对社会规范本身的必要性与意义认识的基础上。

(2)榜样及其特征。在偶像认同中,榜样是主体认同的对象,是主体心目中的范例,是主体认为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榜样,不仅是外在于主体的对象,而且必须对主体具有吸引作用,能激起其认同需要或仰慕心理的对象,才能称为榜样。榜样的相似性、地位或身份、性质、榜样行为的后果都影响认同性学习。

(3)模仿及其条件。偶像认同是对榜样(认同对象)的模仿,是对榜样的行为趋同,即行为仿效。模仿的发生受榜样及其行为特点的影响。除此以外,模仿的成效还受下列因素制约。示范、观察、强化是影响模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模仿行为进行奖励,可以增进模仿发生的概率; 对模仿进行惩罚,可以减少模仿发生的概率。

(4)消除义情障碍。规范认同是个体规范接受的一种自觉形式,是个体出于认知或情感上对规范的一致性反应而产生的趋同心理。由于儿童已有的社会经验影响到对规范的接受态度。因而要实现规范认同,个体必须首先消除原有经验中的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实现义情沟通。消除义情障碍,必须使新旧经验发生沟通,新经验整合原有经验。该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个体通过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对新旧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信息再加工; 个体通过反复实践社会规范,获得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尤其是通过执行规范后的行为后效作用,建立对规范或榜样的新的积极情感体验。一旦这种体验累积到足够的强度,超过了原有经验中的消极情感体验,便能消除原有经验中的情感障碍,实现情感共鸣。

2. 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实质是:

(1)规范行为的发生

①依据行为的发生学原理,任何行为包括规范行为在内,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境作用条

件。行为的生物学机能就在于主体对情境的适应。规范行为作为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其产生情境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它是对这种交往情境的适应性反应。没有人际交往情境,就不可能产生规范行为。

②人对环境的适应有生物适应与社会适应。个体的行为也分为生物性适应的本能行为与社会情境中的社会性适应行为。规范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主体对社会情境作用所发生的一种社会性适应。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的鲜明特征。

③主体内部存在一种实现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的机制。这种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就是品德这种心理结构的机能。品德是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抉择机构。社会情境的作用,是规范行为发生的外因。品德结构及其对行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依据心理结构的构建主义观点(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观点),这种内在机制及品德结构,不是先于人类个体的经验而存在,而是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主体的构建作用而确立的。

(2)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

品德又称为品性或德性,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不断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品德结构是一种对社会规范遵从的经验结构,是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习,完成知、情、行的整合而构建的。从动态的角度,品德结构是山规范行为的驱动心理因素、定向心理因素与执行心理因素这三种要素构成。

(3)品德结构的构建与社会规范遵从态度的确立

品德结构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外在于主体的规范的影响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①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为前提的。规范的遵从经验,即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符合或一致的认识、体验与行为方式。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这种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及整合而实现的。

②品德结构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实现的。这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层到深层的一系列的阶段变化。

3. 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1)学习的统觉形成说是赫尔巴特在洛克的“心灵白板”论的基础上,在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系统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

①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领域,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越多样,观念体系越广泛,新旧知识的结合就越紧密,知识就掌握得越好。

②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就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

a. 明了阶段,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作准备;

b. 联合阶段,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观念团;

c. 系统阶段,经过联合的阶段后,观念团之间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联合,使之系统化;

d. 方法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生应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能否在各种关系中识别所学知识,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学生还应根据实际条件,把所学知识重新加以组合,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熟练和牢固。

(2)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的影响在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形成说的基础上,他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 社会规范学习有何意义?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社会规范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通过个体的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以及诸多方面的发展,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社会规范学习应是个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社会化过程是不断进行的,只要个体还在参与社会生活,还在进行着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就在继续进行。个体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社会化所实现的能力发展和品德发展,反映了个体的两种适应,前者更多的指自然适应,而后者则指的是社会适应。个体在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其社会适应是核心内容。因此,社会规范学习应是个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2)社会规范学习对德育的影响

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也称为“育德”。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应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规范遵从经验的累积过程,应遵循个体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的规律来实施德育,建立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

(3)社会规范学习和接受的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高低。品德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由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完成的,那么个体心理健康工作就应充分重视社会规范的学习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