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综合之语言学纲要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言的社会变体

【答案】语言的社会变体是指社会方言。这种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和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词方面。社会中的人群由于年龄、性别、职业、阶层、阶级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间的交际相对稀疏,从而不同言语社团内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团的独特的语言特点。

2. 仿译词

【答案】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其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移植过来。例如,“黑板”(英:black board ). “铁路”(英:railway ,法:Ferroviaire )

二、简答题

3. 请分析汉语上声连读时的音变特征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特征,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属于语流音变中的什么类型?

【答案】(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

214+214-35+214:水果 了解 领导

要注意,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一35+轻声:捧起 等等 讲讲 想起

b.214+轻声一21+轻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表示亲属称谓上声字重叠时:姐姐、奶奶; 二是上声+“子”,除了“法子”之外:嫂子、毯子; 三是一批口语词:耳朵、宝宝。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展览馆 手写体 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 有理想 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35+21+35+214,例如:

彼此/友好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 北京 统一 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 海洋 语言 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 土地 巩固 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 起来 宝贝 里头

(2)“啊”的变调

由上表可知,“啊”的变调属于语流中的同化现象。

4. 分析语文学和语言学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语文学是语言学研究的早期形式,二者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是对语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语文学是语言学系统研究的开始。

(2)不同点

①研究对象不同

a. 语文学给古代经典作注解,研究古代书面语,是经学的附庸。它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其直接目的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同时代活生生的口语更是完全不感兴趣。这必然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到限制。如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占代读音和意义。

b.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研究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②地位不同

语文学的局限使得它必须附庸在其他学科上,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语言学是在语文学基

础上产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还与越来越多的学科相连。

5.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答案】语法意义与语法范畴的相同和不同表现如下:

(1)相同点

语法意义是反映词语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的高度抽象的意义的,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2)不同点

①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称为“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②语法范畴就是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

三、论述题

6. 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答案】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

(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开; 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这种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社会未完全分化的地域产生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地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