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语言学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言混合

【答案】语言混合是指多种语言融合产生的语言。目前己知的混合语都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虽然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影响非常普遍,但是真正的混合语并不多。混合语的产生有可能标志着新的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产生。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2. 内部屈折

【答案】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例如,英语中的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的,如bend-bent.build-built 。内部屈折不同于附加词缀,后者不改变词根或词的内部语音,而是附加另外的语素,前者改变词或词中语素的内部语音,而不附加另外的语素。内部屈折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阿拉伯语主要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 英语的内部屈折只是辅助性手段,只有少数不规则动词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而现代汉语一般来说没有内部屈折这种方式。

二、简答题

3. “烫手山芋”(hot potato)是借词吗? 为什么?

【答案】借词也称外来词,它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如果两个社会的接触程度不深,即地域上不相邻且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例如像我国汉代同西域的接触或现代与西方的英、法、德、荷兰各国的接触这一类的情况,则借词在语音、语义、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

山芋,虽然是借词,但是,“烫手山芋”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已经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不再是借词。山芋煮熟后肉质比较松软,热山芋容易把人烫伤。因此,“烫手山芋”在中国文化中作为歇后语、俗语,指棘手的问题。可用来比喻要解决的事情很棘手,但是解决之后又得到好处,多指要凭真才实学才能胜任时刻要冒风险的工作,或达到一个目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体。

因此,“烫手山芋”不是借词。

4. 音素、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案】音素是根据人类语言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例如,“爸”(ba[pa]从音色角度可以划分出“b ”和“a ”两个不同的音素; 而音位是在某种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根据能否区别意义划分的最小的音系单位,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是一个音位中包含的一些不同的音。音素、音位与音位变体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联系

音素构成音位,音位又有多个音位变体。而音位变体是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反映和表现。 (2)区别

①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a. 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

b. 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②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区别

a.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音位是一个总的名称,而一个具体的音位,总是要通过不同的变体体现出来。例如,一个音位有四个变体,这个音位在不同场合总是表现为其中某一个具体的音位。音位本身是抽象的。

③音素和音位变体的区别

音素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的,而音位变体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音素之间有些也能区别意义,而音位变体之间是不具有辨义功能的。

5.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

【答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是语言一对相对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的差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而语言的约定性则是指语言的音义结合虽然是没有自然联系的,但是在语言产生初期,音义一经约定俗成,就不能再更改,是全民必须共同遵守使用的规则。

(2)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约定性的联系

①正是由于任意性的作用,语言的音义结合必须要约定俗成,没有必然联系的音和义必须要依靠社会的约定力量才能实现实际运用的可能。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两大特点。

②语言符号的形式跟意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为符号的使用者所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以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才是可变的。但也正是这种社会约定性,使得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随意更改的权利。

三、论述题

6. 根据例子简要说明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答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服务。因此,语言不止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必然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进步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着。这种情形对于语言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社会的进步对语言词汇的发展影响很大。汉语中“年”“秋”这两个词,是上古时代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才产生的,它们本来的意义都与农作物或植物有关。

(2)社会的分化统一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和统一的现象。社会的分化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总是要求语言的统一。例如,一个完全统一的社会,可以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区域,各区域间的人们虽然仍旧彼此往来,却往来地不频繁。时间久了,原来统一的语言在不同的地区上就会出现一些差别,形成虽未分裂但却各有特点的语言分支一一方言。

(3)社会接触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社会间免不了要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例如,汉语就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侗语、苗语等语言很大的影响,这些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借自汉语。

(4)社会发展下所引起的思维演变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给语言以一定的影响。在各种社会现象里,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特别密切,它的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思维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对语言的间接影响。例如,在我国殷代的甲骨卜辞里,人称代词还不完备,数词中还没有基数和序数的分别,介词和连词非常少,在句子中‘般是单句,复句少见。在复句中一般是并列句,主从句少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世界不断丰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思维也不断发展,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也越来越复杂,理应需要更为复杂的交际工具。语言当中新的词类、句式也就应运而生。

总而言之,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7.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如下观点:系统性只存在于共时语言学,不存在于历时语言学中。请你结合语言事实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答案】索绪尔认为,语言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和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两个方面。

(1)语言符号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组成是分层级的。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而音处于最下层,音位是语音子系统的最小单位,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更大的单位一一音节,属于语言系统的下层一一音系层。

(2)语素与语素组成的更大单位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属于语言层级装置的上层一一语法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

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

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词组或短语;

第四级是由词组成短语构成的小句;

第五级是小句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