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实性(现实)

【答案】现实性(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2. 知觉

【答案】知觉是指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

3. 矛盾

【答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力一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5. 假象

【答案】假象与事物的本质不一致的现象,一般称为假象。

6. 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指较大规模的生产分工,它包括生产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二、简答题

7. 简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

【答案】这一命题需要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人的本质

①人与动物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重点,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②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内容。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变化、发展的。

(2)社会关系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总述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其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8. 简述联系与发展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就是从总体上研究客观世界的普遍关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

(1)联系与发展原理的内容

①联系和发展的概念

a.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

b. 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实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

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②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综合展开的。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③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解释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意义

①应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③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所构成的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④才能正确把握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这三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9.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案】(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义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②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在意识活动中不可能截然分开。

10.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

【答案】(1)意识形态

①基本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