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识你自己
【答案】“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后被苏格拉底用来号召人们“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认为不研究这些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所以他要求人们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苏格拉底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
2.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3. 谢林的绝对
【答案】谢林的绝对是其同一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绝对”是指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一种不自觉的客观精神力量。“绝对”作为普遍性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它的特殊表现是对立的发展。对立的双方只有量的差别。他认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预定和谐,所以主客体是“绝对同一”。“绝对”只能通过自我意识显现,而自我意识的活动就是理智直观。因此,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于理智直观来认识和理解“绝对”。
4. 原子论者的“流射说”
【答案】“流射说”是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感觉如何产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
5.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答案】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一个证明上帝存在的理论。论证如下:上帝被设想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不仅要在思想中存在,在实际上也要存在,否则,就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发生矛盾。所以,上帝在
实际上存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哲学史上引法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康德指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否定了本体论证明。
6.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7. 康德的目的王国
【答案】康德的“目的王国”是指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每个理性存在者的追求都符合普遍法则的要求,而且是由他自由地制定的。在目的王国中,理性存在者之间没有个人和私人目的内容的差别,具有普遍形式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与他人的目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帮助他人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这就是至善,因而是“理想的”世界。由此他把上帝当作目的王国中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概念是道德生活中必要的道德公设,这为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提供了基础。
8. 物自体
【答案】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一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二、简答题
9. 简述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答案】(1)两大推理原则
①矛盾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与似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②充足理由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2)两种真理
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种真理与两大推理原则相对应。
①推理的真理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②事实的真理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是必然时,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直至原始的真理。
(3)充足理由律
①充足理由律往往是不为所知的。
莱布尼茨认为,充足理由律“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充足理由律只能告诉我们关于事实的偶然真理,他认为充足理由律是逻辑规律,因为充足理由律虽是关于事实的实在性的规律,但一件事实在成为现实之前必须是可能的,所有可能性的总和就是必然性。虽然可能性的总和是人类的理性所不能穷尽的,但是,一切可能性都在上帝之中,在上帝看来,一切事实都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
②充足的理由存在于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莱布尼茨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分析法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却不能用分析法来证明事实的真理,因为事物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充足理由在分析中是无穷的,人的理性无法穷尽,只能止于分析的某一步骤,从众多的逻辑可能性中找到一种可能性,它的反面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在此意义上,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因此,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
哲学要想达到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不能局限于分析法,而要从上帝这个绝对完满的原因开始,达到他所创造的结果,这是从单纯的原因到复杂的结果的综合法。由此,我们看到莱布尼茨的两个逻辑规则的区分,其实就对应于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分。
10.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答案】“自我”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1)理论前提
费希特认为哲学只有两种,即唯心论和唯物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自我和物体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自我的过渡,但是唯心论立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唯一可能的哲学,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自我有关,与物自体无关。
费希特虽然认为自我是第一性的,但他也承认第一原则是不可证明的。但是第一原则是自明的,即在意识中的显现是伴随着必然性的情感。我们必须寻找那些人们都承认的命题作为第一原则。显然,形式逻辑的规律是人们都承认的。
(2)原则
①月原则的内容
他从逻辑规律中引申出关于自我意识的三条原则:
a. 自我设定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