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从解读《论语》“君子不器”章入手,讨论早期儒家政治思想史的一些问
题。对于“君子不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三个方面都是以分析“器”
含义或特征为基础。第一,器,器物,用具,是自己不可活动的,被人支配使用
的东西。而且作为“用具”,一定用来产生功效或用益,也就是要“有用”。因此
“器”与功效、用益有关。在这个方面,本文主要将“不器”理解为“公共精神”,
即士君子必须以政治事务为人生取向,以政治领域为活动领域,以公共事务优于
私人生活的态度、不受支配地积极行动,从事教化政治。而不可满足于私人生活
或者专注于创造用益的生产活动。第二,器,有合适的用途。每种“器”都有自
己特定的用途,用作特定的活动。因此,“不器”,就是要求士、君子不可徒具一
种或几种技艺,只能胜任具体的事务。对于君子来说,德行必须优先于技艺,并
且以德行驾驭技艺。此处的德行,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厚的渊源,《尚书》《诗
经》等经典中都有着对德行的崇尚。并且,古代的德行与现代德行不同,古代的
德行主要指一种以美好行为为标志的整全的君子修养。第三,器作为用具,谁都
可以拿来用。因此,“器”的特点可以理解为中立性,也就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
“不器”包含一种对现代专家精神的批判。君子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判
断,以此来担负政治的重任,而不能无原则地服务于任何政治势力。君子必须是
政治家,而不是行政官僚或小职员。政治家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价值和立场为活动
目标,而职业官僚以从事日常工作维系生活。
本文首先分析子产杀邓析事件。作为春秋末年的著名君子之一,郑国公族子
产对邓析的打击,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邓析作为古代有记载的第一位“诉讼专
家”,遭到儒家君子的反对,这具有思想史的象征意义。邓析的行为——用技艺服
务于任何人,以此作为一种经营活动——带有强烈的“器”的特点。战国时代出
现的游士也有这种特征。因此,本文首先讨论邓析与游士的行为的特点,以及这
些特点所暗示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包括以政治为谋生的途径、以技艺服务
于任何势力、价值判断的缺失等。它与周代君子政治的崩溃和比较成熟的官僚制
的出现相伴随。子产与邓析的斗争,表明早期儒家反对这种行为,也反对这种以
“器”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从早期儒家反对邓析和游士的斗争中,我们可以发现
儒家所反对的东西,也就可以发现儒家所主张的政治理想。这场斗争中,儒家的
问题意识可以概括为公共精神问题、价值相对主义问题、政治作为技术问题,继
而我们初步发现了早期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公共精神、德行与政
II
治意识。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君子不器”。
后面两章,我们分别讨论“君子不器”如何体现公共精神以及“君子不器”
如何体现德行与政治意识。公共精神,即公共生活、政治生活优于私人生活的精
神,指以积极行动来参加政治事务,以实现修己安人的君子之仕。这种政治伦理
与周代的国野制度、乡遂制度为特点的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因此,需从国人的政
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君子作为统治者所担负的职责,国人在周代政治生活中的
作为几方面入手来理解君子的公共精神。德行指整全的君子修养和气度,并且表
现为外在行为的美好。本文从后代对“君子不器”章的注疏与春秋时代的伦理两
方面来理解“不器”的德行问题。政治意识,指对政治社会中不同立场和价值的
冲突的自觉,以及对政治立场的坚守。简单来说,“政治意识”就是意识到政治世
界中不可避免地有政治立场之别,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选择。以专业活动为志
业的人,不会关注政治立场。“君子不器”要士君子在技艺之上必须有政治意识,
不可徒有技艺而失去对政治立场的判断和坚守,而要以积极行动担负政治的责任,
以政治的方式(有立场的、非中立的)生活,而不能无原则地服务于任何政治势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