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湘潭大学哲学系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主义理论

【答案】行为主义理论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己。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2. 非抽样误差

【答案】非抽样误差是指除抽样误差外,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引起的误差。非抽样误差存在于各种抽样和调查中,而且不能通过增大样本量而得到控制。

非抽样误差的类型可分为:

(1)从抽样调查的环节来看,可分为:调查设计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调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数据汇总和处理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2)按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性质和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和计量误差。

3. 社区康复

【答案】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建构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4. 社会排斥

【答案】社会排斥概念承继了剥夺概念的多元内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它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

5. 社会保障

【答案】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区工作中关系建立的技巧有哪些?

【答案】(1)与群众初步接触的技巧

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居民,首先是设法建立信任关系和引起谈话兴趣,所以要分层次地展开: ①介绍自己:工作者要准备一两段开场白,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取不同的自我介绍方式。 ②展开话题:在获得对方接纳或不拒绝的情况下,工作者要抓住时机,继续交谈使内容逐步转向正题。注意避开一些敏感的话题,从普通、容易回答的问题提问,话题要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再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由浅入深,也可运用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来展开话题。

③维持谈话:为了减少访问对象的疑虑并使其精神放松,应尽旱根据谈话的目标,继续谈话。此时谈话的方式也从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尽可能地摸索居民的真实感受。工作者要用心聆听,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理解、提问、测试对象,体谅、周到地关心访问对象本人及其家庭情况,令其感受到温暖。

④初次接触不要太长,除非他有特殊的个人问题需要及时和深入了解,临别留下进一步联系的方式,鼓励他们主动联络工作者。

(2)与服务对象谈话的技巧

①选择访问的时间。目的不同,对象不同,选择的时间也应有所区别。

②准备话题,引导访问的开始。如提前了解访问对象的需要。可直接谈论对方的兴趣或展现工作者的吸引力,促使其继续对工作者发生兴趣。

③在谈话过程中要积极倾听,运用同理等技巧增强谈话的有效性。

(3)社区关系联络,建立形象的技巧

①工作者可以通过拜访社区的重要人物与社区机构人员,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进行宣传。 ②通过举办社区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吸引社区居民,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4)处理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政治团体的关系的技巧

①了解这些组织的日的、任务、结构,组织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②注意关注组织内有影响的人士,表面人物与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是有分别的,要取得组织内有影响力的人员的信任。

③注意组织内的成员执行任务的表现、价值观和性格,通过观察找到哪些是工作者要接触、交往的成员。

④应为各部门、组织机构建立档案。

7. 简述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答案】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儿童个案工作

儿童个案工作是以儿童(多指有问题的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其直接目标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困难和问题,并预防产生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协助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对儿童做较为健全和积极的指导,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

(2)儿童团体工作

儿童社会团体工作是以儿童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团体动力程序与团体活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团体中的儿童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儿童团体工作的对象既有对于儿童一般群体的帮助和扶持,调动群体内在积极动力,促进正常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有从群体内部建设人手,对于有一定偏差倾向儿童群体的矫治和纠正。

(3)儿童社区工作

儿童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和引导儿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对象,动员社会资源,服务于少年儿童,促进社区健全发展。

8. 简述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答案】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主要有:

(1)个案辅导

个案辅导,即以青少年个人为对象,根据其基本资料和活动记录,予以有计划和系统的辅导的方法,目的是使其由协助而自觉、由自觉而达到自动自发的自我辅导的境界。

个别辅导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主要有:

①商谈与观察

用诚恳的态度协助青少年发展潜能,自觉地选择好的方法处理目前困扰的各种问题。

②访问

访问的对象有青少年周围的人,如家长、教师、朋友、邻居等,以深入了解青少年个体的问题,争取更好的下作效果。

③共同活动

与青少年个体一同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阅读,在实践中指导青少年个体,增加他们的经验和能力等。

(2)团体活动

青少年团体活动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活动进行辅导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如下儿种:

①榜样示范

在青少年中树立层次不同、远近各异的榜样和典范,发挥榜样的形象性、示范性和感染性的作用,促使青少年产生赞赏、敬慕、仿效等情感和行为动机,达到学习榜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