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山水诗的研究成为热点,是近十来年的事。综观建国以来中国文学的研究历史,山水诗的命运是悲惨的,不但研究者廖若星辰,而且大都囿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式和儒家诗教的批评尺度,除了对山水诗作一般性的简介和贬低性的评价外,主要集中在山水诗阶级性和社会功用上喋喋不休,对山水诗真正严肃科学的研究是近十年才开始的。 这十多年的研究重心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对山水诗人、诗作的微观研究。为了更明晰的突现山水诗的风格特征,一些研究者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将著名山水诗人做横向或纵向比较,甚至将视野扩展到中西方山水诗人的比较。而更令人欣慰的是,不仅像谢、鲍、何、阴、王、孟、韦、柳这些以山水诗著称的诗人的研究在深入,而且那些不以山水著称的诗人如张九龄、岑参、李白、杜甫、大历十才子,他们的山水诗也都开始有专题研究。二、多视角的探究山水诗产生的原因。这恐怕是山水诗研究领域争论最激烈,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区间。三、在上面基础上,研究者试图宏观的描绘出我国山水诗从产生到成熟的嬗变演进轨迹。这是最难也是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缺憾莫过于初唐近百年间的山水诗发展状况,一跃而过,避而不谈,并众口一词的确认盛唐山水诗是上承六朝谢鲍何阴而来。 然而,另一方面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盛唐诗是初唐诗缓慢发展的结果,初唐是盛唐的准备时期。既然如此,它与作为盛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盛唐山水诗是仅承六朝而与初唐无涉岂不自相矛盾? 另外,要理清山水诗的发展轨迹,仅仅依赖于对以山水诗著称的诗人的山水诗的研究是不够的,而必须把山水诗作为一个诗歌传统,对各时期实存的山水诗给予必要的重视和分析,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山水诗发展轨迹的宏观把握,才更全面准确,更符合山水诗发展实际。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初唐近一个世纪的诗歌发展中山水诗的基本状况做一番考察,并粗线条的描绘出它的演进轨迹,再将它置于我国古代山水诗从六朝到盛唐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评估,以期弥补一段一直沉默着的被遗忘的山水诗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更客观的勾勒出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嬗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