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806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聚机制
【答案】集聚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2. 规范性分析
【答案】规范性分析是指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门槛人口
【答案】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4. 溢出效应
【答案】溢出效应是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5. 区域创新网络
【答案】区域创新网络是指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6. 中心性
【答案】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它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7. 区位条件
【答案】区位条件是指场所所具有的条件和资质。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
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8. 最小运费原理
【答案】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9. 国外直接投资
【答案】国外直接投资是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国外通过兼并和收购或者直接建立分支机构而进行的投资,其目的是控制被投资的公司。国外直接投资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10.新产业区
【答案】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以本地结网和根植性为特征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的综合体。
11.交易成本
【答案】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
12.霍夫曼比例
【答案】霍夫曼比例是指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二、简答题
13.试述最小运费原理、劳动费指向原理、集聚指向原理及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答案】(1)最小运费原理
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
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2)劳动费指向原理(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①劳动费指向原理内涵
劳动费指向原理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为最小是的区位。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的两个条件:
a. 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衡量;
b. 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②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即低廉劳动力成本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3)集聚指向原理(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①集聚指向原理的内涵
集聚指向原理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②集聚的分类
集聚又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
a. 纯粹集聚是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b. 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③韦伯集聚指向论的思路: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还提出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较小。
(4)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①原料指数(M i )>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②原料指数(M i )<1(或区位重量<2)时,下厂区位在消费地;
③原料指数(M i )=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14.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
【答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即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总的来讲,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他资源也得到综合利用。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