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618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一般环境

【答案】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2.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3. 信息不对称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4.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5. 决策方法

【答案】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6.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二、简答题

7. 中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议程是什么?

【答案】(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代表着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民主行政典范并不反对效率行政典范的理念与做法。民主行政包含的内容有: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并使民主哲学能渗入其行政机制之中,政府是经人民的共识建立的,政府是手段,而人民是目的,“将人民放在事物的中央”,是民主行政的基本出发点;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须超越特殊之利益集团;

③政府不仅要重视行政资源有效运用,亦应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实现社会正义;

④它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社会公民的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的,而非你输我赢的取向;

⑥政府扮演成长、创造、转变、整合的角色,而非慈祥的父母或训诫式家长的角色;

⑦鼓励多元和创新而非无差别的一致和顺从等。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在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

b. 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模式忽视了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使政府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话难,也导致官僚主义和人民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心的下降。

②转变的内容

a. 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b. 以成本一一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C. 由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d. 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e. 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

f. 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①转变的原因

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的政府管制模式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死乱循环; 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

普遍的搭便车和效率低下; 导致官僚主义、寻租和政治腐败; 政府膨胀。

②转变的内容

a. 政府在生产和产品的分配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削弱,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仅是一个例外而并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的干预才是合情合理;

b. 必须停止对民营经济的活动限制和直接控制,相反应大力促使其发展;

c. 政府不要过分地深入介入金融部门,应促使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否则极易引发市场风险; d. 政府应致力于提供法律和体制上的环境。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现代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与多元性的环境;

b. 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c. 社会行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政府的不可治理性的可能性增人。

d. 政府的治理过程绝非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过程。

c. 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治理模式。

②转变的内容

需要让民间力量释放出来,整合民间不同领域的力量,将民间资源导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行列,形成国家建设的协作网络,以达到国家发展的目的,具体过程为:

a. 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商业化;

b. 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

c. 共负社会责任;

d. 契约化和委外体制等多种方式。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①转变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政企关系最大的特点在于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了:a. 不能形成科学的投资体制; b.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 c. 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d. 部门职能重叠、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②转变的内容

①考虑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和范围,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通过产权处置的方法,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实行最彻底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③更多的引入竞争,通过贸易自由化,放松准入,停止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方法促使企业更具竞争性。

④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特别是通过投资改革,使其向更商业化的信贷靠近,限制软贷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