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8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
【答案】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主要的原因和现实可能性有: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3)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很不景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己经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答案】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内在的经济属性,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以下特征:
(1)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往来,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
(2)独立的企业制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论属于何种所有制,也不论规模大小、技术水平高低,都要具有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应有的自主权。
(3)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按价值规律运行。
(4)经济手段是政府的主要调控手段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而应通过指导性计划、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
(5)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法律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和保证。
3.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答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其原因主要在于: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卞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不断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的原则问题,偏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南辕北辙。全面深化改革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论和制度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但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还不够稳固,一些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后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是:
(1)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宝。
【答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6.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做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①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②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③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此外,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包括哪些?
【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