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现代汉语通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辅音

【答案】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也称子音。

2. 音节

【答案】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来说,除儿化音(如“花儿”hu ār )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少则一个音素,多则四个音素,且以元音为主。

3. 词缀

【答案】词缀是指不自由的定位语素。即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并且在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有一定的位置(或前或中或后)的语素。

词缀根据位置可以分为三类,在词根前称为前缀,在词根后称为后缀。例如汉语“第一”“第二”中的“第”,“老张”“老三”中的“老”就是前缀,英语的“read-er ”(读者)、“voice-less ”(无声的)、works (工作,单数第三人称)中的“一er ”“一less ”“一s ”等都是后缀; 还有茹着在词根中间的词缀叫做中缀,如汉语中的“糊里糊涂”的“里”。

4. 谓词性词组

【答案】谓词性词组是指语法功能和谓词相同的词组。词组的功能是由它相当于哪类词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称为谓词性词组,通常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谓词性词组可以细分为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性词组。比如动宾词组“请他”,偏正词组“不来”,连谓词组“来帮助他”。

5. 层递

【答案】层递是修辞格的一种,是指用结构相似的平行语句表达层层递进或依次递降的事理。它主要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无论是递升或递降,都是层层深入的。它借步步推进,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一根火柴,它自己熄灭了,却把别人点燃起来,引起了比自己大十倍、百倍、千倍以致数万万倍的熊熊大火。”

6. 通用汉字

【答案】通用汉字的范围比常用字大,它是指一个时期的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汉字信息处理所需要使用的汉字。现代汉语通用字则是指现代所需要使用的汉字,它不包括很生僻的、专门用于古汉语的用字,也不包括专业用字。

7. 双宾语

【答案】双宾语是指一个动词后面连带的两个宾语的句式。两个宾语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称指人宾语,或称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称指物宾语或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大都是表示“给予”或“收取”意义的动词,如送、给等。例如,“伯父昨天给了我两本书”、“大家叫她祥林嫂”。同时,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双宾句同义句,多数是将指物宾语提前。

8. 语法性质

【答案】语法性质是指与语音、词汇相比所具有的特征,相当于“语法功能”。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抽象性是指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稳固性是指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要缓慢得多。民族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

9. 半自由语素

【答案】半自由语素是不能独立成词、只能跟其它语素组合成词、在组合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这种语素意义实在,但不能够独立运用,要跟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构词。比如“民”有实在的语素意义,但是一般情况下不单说,只能用在其他语素前面或后面,变成“民主”、“人民”。

10.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二、简答题

11.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_____解决了。

②彻底_____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③问题解决_____不彻底。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_____解决。

⑤他认为应当认真_____研究。

【答案】①问题彻底_____解决了。“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_____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应填“地”。

③问题解决_____不彻底。“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_____解决。“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⑤他认为应当认真_____研究。“认真”是形容词作状语,后面应当填“地”。

12.请举例说明“把”字句的主要特点。

【答案】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把”字句的主要特点有:

(1)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例如“把书放在桌子上│把地种上庄稼一把茶喝了│把信带着│把情况谈谈”。或者是动词前面有状语,例如“别把脏水到处泼”。但是如果动词是动补型双音节词,就可以单独出现,例如“不要把直线延长”。韵文中可以不受上述限制,如可以说“把家还”之类。

(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例如“把书拿来│把那支铅笔带上”。说“把书拿来”时,这书是确定的某一本书或某些书。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例如“不能把真理看成谬误│把一天当做两天用”。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因此,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没有处置性的动词比较少见,例如“一出门槛,便把慰问对象忘个一干二净│只把目录看了一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例如不能说“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家乡的建设一我们把困难敢踩在脚下│我把衣服没有弄坏│为什么把这消息不告诉他”。不过熟语性句子有例外,例如“怎能把人不当人呢”。

13.“反对的是他”、“发现敌人的哨兵”这两个结构都有歧义,请分别指出其歧义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并结合例子谈谈你对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的看法。

【答案】(1)句子歧义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第一句歧义类型:语义关系不明导致的歧义。

消除歧义的方法:调整语序法。变成“大家反对的是他”和“他反对的是人家”。

②第二句歧义类型:结构关系不明导致的歧义。

消除歧义的方法:调整语序法。变成“哨兵发现了敌人”和“敌人的哨兵被发现了”。

(2)对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