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医科大学伦理学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 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 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答案】C
【解析】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它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它的其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2.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 唯心主义
B. 经验主义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
【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它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 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答案】D
【解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与源泉,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会激发起人们
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4. “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
A.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答案】D
【解析】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5. 人化自然是指( )。
A. 自在之物
B. 被人完全占有的自然
C. 人本身
D. 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自然
【答案】D
【解析】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是指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那一部分自然界。
6.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 原始公社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卞义公有制社会
【答案】C
【解析】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7. 实践是( )。
A.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 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答案】B
【解析】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性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8.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形容只看见事物的一部分,而没有完整地认识事物。这是在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我们坚持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世界统一于精神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AB 两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D 项,属于不可知论。
10.实践具有高于理论的品格,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自觉能动性
B. 社会制约性
C. 直接现实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C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