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医科大学伦理学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 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答案】B
【解析】B 项,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表明意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3.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D
【解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 “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 )。
A. 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 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答案】D
【解析】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5.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 原始公社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卞义公有制社会
【答案】C
【解析】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6. 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有序性
C. 层次性
D. 最优化
【答案】A
【解析】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其中最本质特征是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对于外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作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 同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进行科学探索。
7. 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A. 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 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 科学家之问的合理分工
【答案】C
【解析】在物质生产中,人们可以而且必须重复制造某一类产品,而知识生产的突出特点则是它的创造性,它要以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社会、新工艺为目标,不断创新是科学活动的生命。
8.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成是先十物质、先十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
9. 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是( )。
A. 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
B. 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 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D. 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B
【解析】人本主义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10.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庸俗唯物主义
C. 近代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