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学801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这里主要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
(2)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国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资源在不同的产业结构里生产效率不一样,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称之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特征,他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会通过人们的收入和需求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罗斯托认为,解释现代的经济增长只能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并将他用于发展中国家,揭示了一些标准化的产业结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30%以上,但是农业部门是个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所以过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建国后的30年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年均不到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第二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第三,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内的生产资源由生产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2.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因此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人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
3. 论述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和社会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答案】(1)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平均化趋势
在影响部门利润率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剩余价值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而资本周转速度则主要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因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是引起不同部门利润率差别的最主要因素。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 具有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利润率居于中等水平。
既然利润率是同预付总资本相联系的,那么,只要预付总资本量相等,不论资本投入有机构成多么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都要求取得相同的利润率。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价值增值的本性要求有一个平等剥削的社会权力,资本作为获取利润的一种社会权力,必然要求各部门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资本的这种平等社会权力所要求的利润率平均化,是通过部门间资本竞争实现的。部门间竞争是资本围绕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而展开的。
部门间竞争的形式或手段是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所谓资本的转移,既包括原有社会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出流入,也包括新资本投入方向和规模的调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
竞争的结果。因为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从而导致各部门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因为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商品供给量增加,从而导致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于是资本利润率降低; 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相反的原因,资本利润率提高,这样,义会引起资本向相反方向的转移。资本这种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各产业部门利润率趋于平衡,从而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可见,平均利润率就是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它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指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动,从长期看它的变动具有下降趋势。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和在竞争中占优势,就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既使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仍然会趋向下降,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是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4. 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三农问题”的含义及现状
①“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a.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外集约化农业的巨大挑战。
b. 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c.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我国农民的教育程度偏低,义务教育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