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70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
A. 课程日标的主导作用
B. 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 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拎
D.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答案】A
【解析】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日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己选择出来的日标进行筛选; 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日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因而,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了教育行动研究特征的表达是( )。
A. 行动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B. 研究过程不需要理性指导
C. 研究结论具有普适性
D. 强调对行动的反思
【答案】D
【解析】行动研究是在批判传统的将研究者与研究场景和研究对象相互分离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而,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首先表现在“行动”上,所以,有学者将行动研究简要地概括为“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在行动中研究”。因此,可排除BC 。A 项表达错误,应该是研究过程就是行动过程,行动过程不一定是研究过程。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
A. 发展生产力
B. 消灭社会分工
C. 普及教育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 一经师的学说己“立于学官”,设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经说即称
A. 家法
B. 师法
C. 经学
D. 经典
【答案】B
5. 氏族公社末期,( )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A. 礼乐之教
B. 军事教育
C. 劳动教育
D. 宗教教育
【答案】B
6.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运动时期
C. 清末新政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B
7. 20世纪70年代英国《詹姆斯报告》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 )
A. 英国中等教育民主化水平的提高
B. 英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提高
C. 英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D. 英国师范教育非定向培养体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詹姆斯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师范教育模式——师资培训三段制。它将师范教育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普通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训练阶段和在职培训阶段,使师范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体现了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8. 清朝时,成为当时支配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潮流的是( )
A. 训话学
B. 考据学
C. 实证学
D. 自然学
【答案】C
9. 在教育定性研究中,归纳法可分( )
A. 现象归纳法,实质研究和科学研究
B. 事实归纳法,理论研究和实质研究
C. 完全归纳法,简单研究和科学研究
D. 完全归纳法,实质研究和简单研究
【答案】B
10.( )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是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开端。
A.1870
B.1872
C.1877
D.1880
【答案】B
11.“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条件性知识
D. 策略性知识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
,属十程序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
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 。
12.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
,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
机制是( )。
A. 同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