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研究组织

【答案】政策研究组织即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满意方案或优化方案,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包括:①提供咨询,为决策者献计献策、判断运筹,提出各种设计; ②反馈信息,对实施方案追踪调查研究,把运行结果反馈到决策者那里,便于纠偏; ③进行诊断,根据现状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 ④顶测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提出各种预测方案供决策者选用。

2.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3. 事中监测

【答案】事中监测是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实施同步监测,记录政策实施的变化,评估执行的效果,一旦发现与原定的政策日标不一致的地方立即采取纠偏措施,提出调整意见,促使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的一种政策监测方法。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事前检测和事后监测。

4. 政策目标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

①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②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日标、长远日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5.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6.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二、简答题

7. 政策评估面临哪些困难?

【答案】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这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

政策评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衡量政策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要求政策本身具有明确的、可测定的日标。但是,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方面的主观因素,可能使政策目标出现分散和不确定的情况。

(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政策活动涉及面广、参与者多,政策执行后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加上许多影响政策的因素难以测定,使评估变得困难。此外,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还使某些反对评估的人有了借口,也为某些不科学评估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①政策资源的混合是指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是属于哪一项政策,或某项政策的总投入到底是多少。政策资源的混合使政策的成本难以核定,而其“纯效果”更是无从测定。

②政策行为的重叠是指针对相同的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和部门都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各种不同的政策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总体效果中区分出来。

(4)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除了政策行动的影响外,现实社会状况的改变还受到政策行动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5)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

获取真实而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数据,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统计资料和信息,政策评估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6)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

政策评估不可避兔地涉及政策功绩的评判,而政策是由人来制定并执行的,所以,政策评估实质上是对有关人员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有关机构和人员既可以是政策评估最坚强有力的支持者,也可以是最坚强有力的反对者,而他们的态度取决十其对政策评估价值判断倾向的认同程度。

8. 社会问题如何转变为政策问题?

【答案】(1)社会问题的概念

在公共政策学上,社会问题一般被定义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或差距。对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包括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私人问题主要通过私人、市场、社会的方式得到解决,私人、市场、社会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问题最终主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

②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那些私人、市场不能有效解决,最终需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转变的原因

非政府的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大部分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关系私人利益的私人性、市场性的问题,而具有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公共利益特征的公共问题,即具有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是市场方式失败的主要领域,一般不能通过私人、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客观存在并经主观认定的,且个人、市场、社会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当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影响到私人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有效运行,公众就要对此关注并要求政府予以解决。当政府部门将公共问题纳入研究和诀策的范围时,公共问题就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3)公共性的政策问题的特征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所要认定和解决的公共性的政策问题具有以下特征:

①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又被主观认识和确定的问题。

②政策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社会问题都是大量的,而政府可以控制和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政府只能针对社会问题中的公共问题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③政府所要应对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孤立、小规模、简单、稳定、个别的私人性问题,而是大规模、复杂、动态、普遍、互动的公共性问题。

④确认政策问题并由此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调整政策主体、政策的目标群体的利益关系的过程,政策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价值或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方式。

9. 备选方案为何重要?

【答案】(1)备选方案的概念

备选方案是指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