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49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经济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
2. 根植性
【答案】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根植性可分为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
3. 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4. 增长极
【答案】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增长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②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③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5. 集聚机制
【答案】集聚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6. 分散因子
【答案】分散因子是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分散因子起到使其他因子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的作用。
二、简答题
7.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受经济体制改革区域推进的影响,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一,这是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差异加剧的重要原因。因此,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干部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区域之间产业的竞争与分工; ②区域之间产业的合作; ③区域之间产业转移。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协调区际经济关系,构建联动、有序的经济区域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企业跨区域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企业跨区域发展在实现本企业扩张的同时对所涉及的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刺激和推动作用,并能够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主要手段包括:扩大中央在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对外交流的条件; 同等条件下,优先在欠发达区域布局有区域意义的重点建设项目; 引导外资投向欠发达区域; 增加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 适当进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予欠发达区域财政支持。
8. 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①横向一体化的概念
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包括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以及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②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
化。
(2)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
①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区别
横向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早期增长的主要方式; 纵向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它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地扩张战略。
②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联系
它们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
9. 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廖什的区位理论在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上与韦伯有什么区别?
【答案】(1)廖什的区位理论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之差的最大点即利润最大化点。廖什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化点,因此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在建立市场区位模型时,进行了如下条件假定:
①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 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②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③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④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
(2)韦伯的区位理论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
①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假定条件基础上:
a. 己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b. 己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c.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圆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②区位因素
a. 运费
b. 劳动力
c. 工业集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