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636教育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2.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3. 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
【答案】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教育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相对反应,以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表示,即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教育需求量的增长率/收入额的增长率。以
弹性系数,Q 代表需求量
,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 代表收入,
求收入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4.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
表示需求收入代表收入的变动量,则需
以所得的国民收入去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5. 财政性教育经费
【答案】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政府各部门用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国家各种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国家财政偿还教育外资贷款的支出;国家财政其他预算内资金用于教育的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动财力用于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
6. 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它分为教育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西方有些学者称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为货币支出的成本,或称教育预算项目中支出的费用。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国家、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及社会集资捐资的经费;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教育费用,诸如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费等。
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有时也称“机会成本”“择一成本”。它由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包括:学校所使用的
;学校所使用的物质设土地、建筑物和其他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可能获得收入(租金或利息)
备因用于教育而免征的税收;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入学而失去就业机会,社会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
7. 筛选假设理论
【答案】筛选假设理论是指把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创始人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教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②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③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进行专业培训需要承担相当的投资。但是,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④对一个寻找工作的人来说,受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号,对雇主来说,则是根据受教育程度信号挑选工人。某些西方学者认为,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8. 教育供给
【答案】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供给还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团体所举办的学校提供的。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供给;②教育资源配置;③教育单位成本;④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二、简答题
9. 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
【答案】中国加入WTO 之后,教育服务市场逐步国际化,各种教育服务产品进入教育市场,必然形成竞争格局。学校要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
优质教育服务是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核心。学校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有三个,即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教师队伍质量与结构、教学过程优化程度。因此,在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校长应对教育服务有市场化的认识,敢于引入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学校工作充满活力。
②学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访学进修,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特别是组织教师开展结合教学改革的科学研究活动。
③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根本途径。教学质量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新颖、教学和实验手段现代化等。其中要特别注重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不断创新,创办特色学校
创办特色学校是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重要举措。特色学校是指学校所特有的文化模式、经营特点和办学风格。创办特色学校,增强学校活力,就可以使其与众不同,提升教育服务优势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就是学校教育服务优势,或者说学校教育服务优势是通过其办学特色表现出来的。要使学校办出特色,举措很多,包括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等。
(3)致力于打造学校经营品牌
打造学校经营品牌是形成教育服务优势的有力手段。学校经营品牌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服务的品牌。教育市场竞争优势表现之一就是学校服务品牌竞争,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打造学校品牌、开发品牌视为学校的生命,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学校应该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
10.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案】我国教育投资来源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性拨款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即国家财政拨款,这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也称主渠道。我国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