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 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 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超越遏制的日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3.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指恐怖主义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突发性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网络攻击等暴力或破坏手段,或以暴力或破坏手段相威胁,来制造社会恐怖,从而实现其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总称。自20世纪中期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蔓延,现己成为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恐怖分子更多的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其恐怖活动服务,恐怖器材和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电脑恐怖活动和利用生化武器的超级恐怖活动更加引人注目。2001年的“9·11”袭击震惊了全世界,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
4. 欧洲秩序
【答案】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袖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己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5.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答案】(1)《肖蒙条约》
《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 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
《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法国的仇恨,对法国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法国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3)《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都是针对拿破仑帝国签订,前者是反法同盟内部签订的条约,后者是反法同盟与波旁王朝签订的和平条约。两个条约签订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拿破仑之前的欧洲旧秩序。
6.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美国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丁《布雷顿森林协议》,其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该
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7. 东方慕尼黑阴谋
【答案】“东方慕尼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绥靖主义者纵容日本侵略,准备牺牲中国的阴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在国际上,美国的经济制裁严重打击了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战争策略,试图通过勾结国民党政府来实现早日征服中国的目的。与此同时,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张伯伦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紧张局势,想在远东同日本妥协。美国政府为了实现尽量拖延日本武力南进,保卫美国在亚太地区权益的目的,也妄图出卖中国利益。蒋介石政府在日本诱降政策鼓动下,也希望英美出面解决中日争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加上英美同日本的矛盾不可调和,“东方慕尼黑”阴谋终未得逞。
8.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二、简答题
9. 简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
【答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时期(1964~1982)推行了以同美国争霸全球为目标的对外战略。
(1)对外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从中东,非洲侧翼迂回包围欧洲;
②把东亚作为重要战略区,东西两线相策应,积极向第三世界具有重大战略以的关键地区和薄弱地区渗透扩张,抢占战略资源和两洋— —印度洋和大西洋通道;
③以“缓和”为掩护,以实力为支柱,政治谋略和军事实力并用,并辅以“经济战略”,力求“通过全面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在全世界取胜”,必要时则使用武力,亦达到称霸全球的最终目的。
(2)该战略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①酝酿阶段(1964~1968年)表现为巩固自身统治,着重发展实力,对赫鲁晓夫对外战略进行调整;
②形成和定型阶段(1968~1975年)
以欧安会为核心,推行缓和战略; 力争军事势力达到与美国旗鼓相当; 并抛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③付诸实施阶段(1975~1979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