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39心理学基础知识[专业学位]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伦兹的“印刻”

【答案】洛伦兹的“印刻”是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这些刺激物包括它们的父母、人和任何其他物体,甚至它们生存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这种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的。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的行为时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假如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鹤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两天后,小鹅就会丧失这种认母行为。小鹅把出生后最先看见或听见的对象印入它的感觉中,因而对该对象产生追随的反应。它们不但偏好追随的对象,而且喜欢接近印刻对象。在印刻对象消失后,发生悲鸣,当他重新出现时,发出满足的叫声。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轻易形成的反应称为“印刻”现象,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2. Cohort effect

【答案】Cohorteffect 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3.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4.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

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二、简答题

5. 有一个小孩在家一直不肯好好吃饭,每次吃饭都要爸爸妈妈哄上半天。有一天爸爸妈妈刚做好饭就因有事出去了,回家后发现孩子不但已好好地吃了饭,而且还把碗洗了。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这个现象可以用儿童的依恋行为来解释。

(1)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 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B 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C 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2)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因此,题目中所讲述的孩子虽然年龄上已经渡过了依恋期,但是心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依恋行为,影响了社会化的过程。

另外还可以用条件反射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进食行为可能形成了一些联结。如果要消除这些不需要的联结,需要寻找行为的根源,消除强化。

6. 在对发展心理学研宄结果进行分析时,如何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

【答案】定性分析就是对发展研宄结果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发展研宄结果的量的分析。在对发展心理学研宄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应注意以下两点: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存在着巨大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着眼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则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③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④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

史学为基础。

⑤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正因为二者存在以上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对发展心理学研宄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根据研宄目的和研宄结果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2)定量、定性分析虽然具有不同的基础假设、不同的程序,但二者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各有所长,在对发展心理学很多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定性、定量分析的成果相互补充,加深认识;同时,它们又可各施其长,如定量分析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定性分析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在很多研宄中,可以将两种方法以不同方式(如马克斯威尔提到的整体式结合、分解式结合)适当地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宄结果的信度。

7. 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

【答案】(1)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化。

(2)图形组织原则还有:

临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8. 解释受测者的心理测验分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测验分数的解释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测验分数的意义;第二,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知给受测试者。

在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

(2)对导致测验结果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3)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相匹配的情境中获得资料。

(4)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