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2. “步移式观察”
【答案】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而这些镜头的变幻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大或小,或先或后地移动式出现,读者跟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遐想,一路品味,游兴十足。
3. 工作通讯
【答案】工作通讯是指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工作通讯因题材的特点而得名,与记人的人物通讯、记事的事件通讯、记地的风貌通讯不同,它以记“工作”为主。工作通讯在我国的新闻报道活动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作通讯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讯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的同时,还发挥着沟通各行各业、交流彼此工作方面的信息以及向受众直接传达各行各业政策层面、工作层面信息的桥梁作用。
4.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5. 消息的主体
【答案】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称为主体,又称主干、正文。消息的主体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消息主体具有以下特点:①展开
导语,使之具体化; ②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③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④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二、简答题
6. 简述描述型导语与新闻素描的区别。
【答案】(1)描述型导语与新闻素描的区别在于:
①描述型导语所描绘的景物、场面,只是新闻事实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部分,一个小插曲,它不是新闻要反映的全部内容,而新闻素描大多通篇以描为主。
②新闻素描一般也不用描述型导语开头。受题材限制,描述型导语不如概述型导语用得普遍。
(2)描述型导语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
①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②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③用剪影的办法来写。描述型导语中的描写要以最精练的文字,三言两语勾画出事物或景物特有的状貌,不要挥洒。
7. 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
【答案】深化通讯的主题主要有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
(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这些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为事实复杂、头绪繁多,记者往往使用通讯这种体裁反映问题、探索原因、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而这类通讯常常需要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观察和研究问题。
(2)深度来自历史感
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思维的角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感觉小出它的意义所在,一且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历史的逻辑便赫然显现。
(3)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世界上“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灵之海是至宽至深的。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感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因此,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回
应。而我们看到的有些通讯,却忽视了这一点。作者虽然在事实收集和表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写出的人物仍然让人感到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什么是“活”呢? 是心灵的激荡,心灵的感染力。没有心灵的感染力,人物立不起来,主题也难以深化。
8. 你认为客观、公正的报道具有什么共性特征? 怎样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答案】(1)客观、公正报道的共性特征
①公正的报道原则和客观报道原则都要求新闻记者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以新闻事实为根据,公正地对待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人与事。
②要在事实与观点之间划清界限。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事实,不能虚构、夸张、编造、想象。新闻报道不应该受到记者本人观点的左右,记者的观点和意见应该与新闻报道分离。
(2)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的力一法
①坚持公正原则的方法
a. 全面提供新闻信息,不掩盖任何信息。
b. 为新闻事件中冲突的双方提供利用媒体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
c. 准确地反映冲突各方的真实主张。
d. 给弱势群体和个人信息知晓权和意见申诉权。
e. 以公开方式及时修正报道的误差,不滥用媒体权力。
②坚持客观报道原则的工作方法
a. 客观地叙述事实而不带有个人的感情和偏见。
b. 使用直接引语提供新闻事实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原话。
c. 交代消息来源。
d. 报道新闻的全貌。
e. 记者不发表个人的议论和见解。
9. 新闻导语与新闻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主体是新闻报道的正文,它是继导语之后对新闻进行全面、详细报道的部分。那些在导语中没有详细说明和未能涉及的新闻要素,都要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被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报道更加完整、更加详尽、更加精确地描述新闻的全貌,说明新闻的意义。
(1)新闻主体具体说明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要素。
在新闻报道中,仅仅对新闻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是不能满足受众对环境变化了解的需求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新闻发生的时候,受众需要了解新闻中更多的细节,更多的背景。只有对新闻的各种要素进行具体地描述与说明,新闻的全貌才能得以真实展现。
(2)新闻主体深入解释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事实的深层意义。
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记者要调用一切有价值的新闻要素,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读,进行提示。
(3)新闻主体补充交代导语中未曾交代但是与新闻密切相关的事实要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