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论述人际网络在创新的扩散中有何作用。

【答案】(1)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过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提出创新扩散的理论。创新扩散过程包括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四个环节,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更有力。

(2)创新的扩散轨迹呈S 型,对应五种不同的采用者。

创新者,约占总人数2.5wo ,新思想的把关人;

早期采用者,约占13.5%,意见领袖,既成功又谨慎的创新采纳者;

早期的大多数,约占34%, 深思熟虑,谨慎地跟随潮流但很少领导;

晚期的大多数,约占34%,对创新持怀疑态度,在大多数成员采用创新后才跟随;

滞后者,约占16%,抵制创新,只有确信不会失败后才采纳。

(3)创新的扩散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网络状。创新扩散的网络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性网络或“强势网络链”; 一类是异质性网络或“弱势网络链”。同质性是指进行沟通的两个个体之间相似程度较高,异质性则是指差异度较高。大多数人际扩散网络都具有同质性。同质性网络中信息容易扩散,但是新观念通常通过社会地位较高且较具有创新精神的成员进入系统,高度同质性阻碍了创新的垂直流动。相反,异质性网络有利于加快扩散,不过另一方面,上次的行为和意见可能不适合下层的个体。

(4)当人际扩散网络异质时,追随者通常寻找社会经济地位高、教育背景良好、与大众媒体接触较多、眼界开阔、与创新代理人有频繁来往、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一点与意见领袖的特征基本相似。

(5)实践证明,人际影响比任何一种媒介都更为经常、更为有效。这不仅见之于政治方面,而且在购物、时尚、看电影力一面亦是如此。在新药推广的研究中,那些与医疗圈结合密切的医生往往能够较先采用新药。

2. 在《民呼日报》被查封后,于右任在卜海法和界创办《民吁日报》,其“民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革命色彩更为鲜明。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当时甘肃一带发生灾荒,该报将官吏侵吞救灾贩款的情况披露报端,并为救助西北灾民发起贩灾捐款活动,引起

陕甘代理总督毛庆藩的嫉恨,毛串通上海道和租界当局,反诬于右仟贪污贩款,8月2日拘捕于右任,报纸在8月14日被迫关闭,9月8日于右任被判“逐出租界,’o

(2)于右任出狱后,利用原来的机器设备,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民吁”二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呼”字去掉两点便成“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然要反映人民疾苦; 二是“吁”字由“于”字加“日”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日; 三是不准“大声疾呼’夕,暂且“长吁短叹”罢。

3. 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建党学说中,包括了创办和利用报刊的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报刊与通讯社在我国出现,既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宣传新思潮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直接需要。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湘,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2)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的特点:①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 ②有「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 ③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3)在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媒体中,多数是新创办的,如《共产党》月刊、《劳动界》等工人报刊、中俄社; 也有由原有报刊经过改革性质发生变化的,如《新青年》。有一些激进的民主报刊,在前进的道路上被反动派扼杀,否则它们也有可能走上新的轨道。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但它也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4. 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

【答案】(1)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政,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报界,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戛然终止。

①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报人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世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在广州主要有接办的《时敏报》,在长沙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民新报》等。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上海的((神州日报》。

②迫害摧残革命报刊

对一批追求民主、革命立场坚定的报刊,袁世凯则毫不留情地进行迫害与摧残。尤其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酿成了“癸丑报灾”。

③制定法律法规,钳制新闻事业

袁世凯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后,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报界,如发布《报纸条例》、《出版法》等,严苛程度甚至甚于清政府。

(2)袁世凯政府对报业的压制,引起了报业的强烈反弹。很多报纸冲破禁锢,揭露袁世凯政府的阴谋。

①宋教仁被刺杀的第二天起,上海((民立报》就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用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宋的元凶。与此同时,广州、北京等地的报纸也出版了反袁讨袁的专报、专刊。一些非革命党报纸也加入了反袁行列。

②“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并在日本东京创办《民国》杂志和《甲寅》杂志,进行反袁宣传。接着,他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又在海外其他地区和国内卜海创办革命报刊或将当地的华侨报刊改组为革命报刊,建立起反袁的宣传阵地,如《民国日报》在国内竖起反袁世凯的宣传大旗。

③袁世凯宣布筹办帝制后,原先拥袁、亲袁的报纸和报人,也转而加入了反袁行列。著名报人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复辟帝制,一些历来比较保守的老牌资产阶级报纸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真正为袁世凯称帝作鼓吹的,最后只剩下《亚细亚日报》等几家御用报纸而已。

5. 简述《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过程中同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所作的斗争。

【答案】《新华日报》自1938年10月26日起,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在重庆出版了8年又4个月。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该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又顽强的斗争,成为一把插在国民党心脏的尖刀。毛泽东曾赞扬说,《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出版后,国民党当局也开始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因而对《新华日报》设置重重障碍,从物资条件、出版发行,到言论、新闻报道等各个方面,处处予以钳制乃至迫害。针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新华日报》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斗争。

(1)在物资条件方面,《新华日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纸张问题。当时,纸张供应十分紧张,国民党顽固派采用一推、二拖、三扣的卑劣伎俩,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新华日报》。对此,《新华日报》一方面向国民党有关当局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该报又到市场零星购买纸张、去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后来还在重庆附近的梁山、岳池以及华荃山下的丁家坪等地创办小型纸厂,以扩大纸源,从而保证了《新华日报》的用纸。国民党有关当局曾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华日报》的发行。对此,新华日报社雇用了一百多名报童,建立起自己的发行队伍。

(2)在言论、新闻报道方面,《新华日报})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该报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反检”斗争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