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赤壁之战

【答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又称乌林之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后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

2. 《宋刑统》

【答案】《宋刑统》是宋代的主要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由窦仪、苏晓等人编定。《宋刑统》把唐律作为标准,内容包括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共213门,502条,30卷。它收集了自唐开元初年至宋建隆初年近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3. 宣王中兴

【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4. 卫所制

【答案】卫所制度是指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一卫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设千户一人。每千户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卫、所遍布全国,镇守四方。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

命兵部。

5. 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6. 《三朝北盟会编》

【答案】《三朝北盟会编》是由宋人徐梦莘撰修的宋代史书。全书二百五十卷,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关系,书中广泛地搜罗了当时官府和私人有关宋金交涉与和战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顺序加以编次,故称为“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因此史料丰富,记述详细,为研究辽、宋、金史的重要史料,同时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民情风俗,也有很多记载。

7. 《开皇律》

【答案】《开皇律》是指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的立法经验,制定了《开皇律》,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刑罚分五刑,即死、流、徒、仗、答,共二十等; 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 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素有“刑纲简要,疏而不失”的美誉,是《唐律》的制定基础,具有很高的立法成就。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8.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继续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二、论述题

9. 论述三国鼎立的原因并予以评论。

【答案】赤壁之战后,魏据北方,蜀据巴蜀,吴据江东,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种格局的出现是由各方面的条件造成的:

(1)客观条件:①在地理条件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吴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②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吴国占据的江东地区,

在东汉以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这两方面因素,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2)主观因素: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各自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人才群体。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 孙权用人,与臣下同舟共济,忘短贵长。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虽波澜起伏,时有消长,但能基本维持一种均势。再加上孙刘联盟,攻虽不足,守则有佘。

(3)能动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结合,从而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必要步骤。它较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区域内的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0.论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岁币”及奢侈浪费使国库空虚,入不敷出,造成前所未有的“三冗”现象。

②农民起义。为了维持各项开支的需要,宋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导致农民起义。

③辽夏侵边。虽然北宋政府对辽、夏采取了屈辱妥协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其贪欲。辽、夏经常出兵南下,严重地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④范仲淹等人变法流产。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希望通过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来扭转当时的社会危机,史称“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流产了。

(2)主要内容:

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①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

a. 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

b. 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者,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者,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C. 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以充。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交“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院户以及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按户等出“助役钱”,其数半于免役钱。

d.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

e. 市易法:由政府拨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