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西方新闻事业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问答题

1. 介绍南非、尼日利亚、加纳通讯社的发展情况。

【答案】南非、尼日利亚、加纳通讯社的发展情况如下:

(1)路透南非新闻社

1912年由路透社创办的南非新闻联合社,当时叫路透南非新闻社,为南部非洲提供新闻。1938年改为现名,是非洲第一个国家通讯社。而今合众国际社、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等大型通讯社都在南非设立办事处,进行新闻交换活动。

(2)尼日利亚通讯社(NewsAgencyofNigeria ,简称NAN )o

于1977年3月开始筹建,正式成立于1978年10月,是尼日利亚官方通讯社。该社目前分上、下午两次播发新闻稿,以国内新闻为主,国际新闻靠外电,设有特稿部。在国内21个州和新首都阿布贾都都设有分社,在国外内罗毕、伦敦、纽约、华盛顿、新德里、莫斯科等地设有分社。同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塔斯社等订有新闻交换协定。

(3)加纳通讯社(GhanaNewsAgency ,简称GNA )。

成立于1957年3月5日,是加纳官方通讯社。主要向全国新闻单位、政府部门、外国使馆和私人订户提供国内和国外消息。在国内各区设有分社和支社,国外的常驻记者很少。国际新闻主要来源于路透社和法新社,也抄收美联社、阿尔及利亚新闻社、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并同世界各大通讯社定有交换新闻的协定。

2. 简述南非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答案】南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如下:

(1)1923年南非铁路公司在约翰内斯堡创办了第一座广播电台。1924年,开普敦和德班相继开办了广播电台,1927年合并为非洲广播电台。1936年根据广播法设立了公共事业型的南非广播公司。由于南非有多种民族语言,南非广播公司开办了23套全国性和地区性节目,其中全国性广播节目有五套。

(2)南非电视出现较晚,1970年才开办电视,分别使用英语、南非荷兰语、祖鲁语、豪萨语和其他当地语言播映电视节目。

(3)南非实行单一的公共广播体制,南非广播公司独家垄断广播电视领域50多年,经费的1/4来自视听费,3/4来自广告收入。

1986年政府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批准设立私营的电视网。于是1986年10月南非电子媒介电视网(ElectronicMediaNetwork ,简称M-NET )应运而生,它是现在南非多选择电视公司

(Multi-choice )的前身。

“电子媒介电视网”以其节目的娱乐性备受观众欢迎。从1992年起,“电子媒介电视网”向整个非洲扩展业务,通过卫星和地面传输两种方式向非洲各国转播节目。到1998年上半年,在非洲有订户130多万,其中国内订户占76%,国外的24%订户分散在大约44个国家。1995年该集团在非洲、中东、西欧、泰国和澳大利亚推出数字化直接入户的业务,利用数字压缩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电视节目平台。

(4)南非1966年开办对外广播,用“南非之音”的呼号,使用英语、斯瓦希里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七种语言播出。1995年南非有收音机1210万台,平均每千人305台; 电视机390万台,平均每千人98台。

3. 简略叙述意大利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

【答案】意大利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如下:

(1)在新闻事业中,新政府颁布了新闻法,限制和打击反对派报纸。依据此法,意大利全国的报纸被命令予以合并,规定一个地区只能有一家报纸。通过“合并”方式,法西斯政府消灭了不少反对派报纸,达到了言论的一致。1924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规定,新创报刊必须经法院检察核准,而且必须经当地行政长官同意力一可创办,从而把管控各地新闻传媒的大权掌握在了法西斯官员手中。

(2)1925年,墨索里尼公布《新闻记者登记法》,同时组织全国性的记者工会和报纸发行人协会,在意大利彻底实行新闻事业的法西斯化体制。

(3)法西斯政府最高新闻管理机构是内政部新闻管理处,该处后被分出,升格成立为新闻宣传部,由墨索里尼的女婿希阿诺担任部长。该部逐日对各报用口头、文字或电话的方式颁发指示,这些指示大至新闻政策,小至具体的新闻标题、记叙内容,一应俱有,详细周全。

(4)对于外国报刊、电台、通讯社驻意大利的记者,墨索里尼政府也采取了强硬的控制措施。1924年以后,意大利政府对外籍新闻记者的新闻稿件也进行新闻检查,凡批评墨索里尼或对其政府表示不友好的电讯及消息均不得拍发国外。

这样,意大利法西斯政权通过对国内外新闻事业的控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了法西斯新闻体制。

4. 《真理报》的特点。

【答案】在整个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真理报》具有的特点如下:

(1)宣传目的明确。

(2)阶段重点突出。

(3)紧跟党的方针政策:采取集中连续报道的形式,努力使党的声音深入到广大民众之中,并化为千百万人民具体的革命行动。

(4)《真理报》特别注意发挥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指导性的作用,不懈地教育、组织、鼓动工农群众,使其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一致对敌,共同前进。

5. 日本“米骚动”期间报刊因言论而造成暴乱的前因后果。

【答案】1918年,日本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暴动。这次革命暴动最初是从渔村妇女抢米开端,各地一般也以抢米形式爆发,所以在日本历史上习惯地称为“米骚动”。

(1)反战示威及“米骚动”期间的报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引起美、日以及其他一些帝国主义者的极端仇视,它们决定对俄国实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俄国革命。口本帝国主义决定出兵西伯利亚,打算用武装干涉俄国革命的战争,政府出兵西伯利亚的风声传出来,导致米价疯狂上涨。

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鼓舞的日本人民掀起了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的群众示威活动,再加上当时正爆发反对米价飞涨的饥民暴动(即“米骚动”),国民的反战运动更是如火如茶地展开。

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旧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这对民众的示威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寺内正毅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还禁止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2)“关西记者大会”及“白虹贯日”事件

寺内正毅的镇压措施,引起报界的强烈不满。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 要求言论自由; 拥护确立宪政等。

报道这次记者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 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撰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 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 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都被迫退出报社。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6. 简述《新莱茵报》的宣传特色。

【答案】《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新莱茵报》在无产阶级报刊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列宁曾称赞它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它的宣传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新莱茵报》打出的虽然是民主派的旗帜,但是它时时处处强调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它不遗余力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政治纲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