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735比较文学概识之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生态女性主义者卡林·J ·沃伦指出,西方世界对自己及其居民的基本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设想,是由压迫性的父权制概念框架所塑造的,其目的是解释、合理化和维持普遍的支配与屈从关系。这个概念框架最重要的特征是:(1)___,即“上——下”的思维方式; (2)___,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分离的双方被看作是对抗性的、排他性的。(3)___, 即立论结构,这个结构使得屈从地位被证明为合理的。
【答案】等级制的价值思考; 价值二元论; 统治的逻辑
【解析】卡林·J ·沃伦指出,西方世界对自己及其居民的基本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设想,是由压迫性的父权制概念框架所塑造的,其目的是解释、合理化和维持普遍的支配与屈从关系、尤其是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关系。这个概念框架最重要的特征是:①等级制的价值思考,即“上——下”的思维方式,它把更高的价值、地位或威望赋予高居其“上”者而不是屈居其“下”者; ②价值二元论,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分离的双方被看作对抗性的、排他性的; 这就把更高的价值赋予其中一方而不是另一方; ③统治的逻辑,即立论结构,这个结构使得屈从地位被证明为合理的。
2.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3. 据劳拉·穆尔维的说法,在这个“按性别不均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世界,观看的快感分裂为积极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视觉快感因此有两个方面,分别是与的快感。
【答案】主体; 客体
【解析】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题为“女性作为图像,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的一节中,穆尔维间接地陈述了她的结构原则:“在一个由性的不平等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借助于弗洛伊德《本能及其变迁》一文中的术语,穆尔维在主体(观众/主角)和客体(叙事电影/图像)之间建立了一种二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被联系到主动的/男性的位置,客体则被联系到被动的/女性的位置。
二、简答题
4. 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具有哪四个特点?
【答案】(1)异质性
这种旅行往往意味着让文本脱离熟悉的母语环境,通过译介进入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并且通过各种方式两相适应。
(2)跨越性
这种旅行其实质在跨越,是一个动态藕合调适的过程。
(3)体验性
这种旅行是文本的跨语境迁移,是一种文化移位,常常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就参与交流的各方而言,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就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文化体验。
(4)间际性
这种旅行揭示了文学译介活动的主要功能,即是在推动文学文本跨国旅行的过程中,可以让不同的文学主体借助于译介而永远动态地处于异质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
5.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相同点
①中国作家大都把眼光投向俄国,从俄国作家那里寻求写作的灵感和方法。因为当时中国新文学刚刚诞生,中国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正在进行对文学艺术的努力探索。
②19世纪俄国文坛进入鼎盛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出现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和多样化的优秀作品。果戈理式的犀利、屠格涅夫式的抒情、冈察洛夫式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邃、托尔斯泰式的恢弘和契诃夫式的含蓄等,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撼人的艺术魅力。苦苦寻找新文学出路的中国作家自然将目光投向邻国鼎盛的文坛。
(2)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不同点
①中国作家们学习的对象互不相同
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鲁迅还写了与果戈理作品同名的小说一一《狂人日记》。巴金早期却不能接受契诃夫,他接受的是屠格涅夫的影响。茅盾的小说写作则更近于托尔斯泰,等等。
②中国作家们即使对同一个俄国作家感兴趣,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不同
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其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 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猎人笔记》
中获取艺术灵感,写出优美的《湘行散记》。
7.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 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冉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若、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研究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言”问题?
【答案】(1)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
“跨语言”是指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语言书写的文学现象进行汇通性研究,如把英语文学与汉语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关系中,我们对“跨语言”的理解应该有一个例外的解释。
(2)海外华文文学的内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