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807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容量
【答案】人口容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包括地域的开放程度、时间规定性、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活水平的高低、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小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以及承载人口的基础,主要特点有人类在人口容量上的主观能动性,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人口容量对现实人口制约作用的不确定性。对人口容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2. 赫特纳
【答案】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
,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3. 地理物象
【答案】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象)
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
,而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照相”
4. 首位城市
【答案】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通常指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的城市。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只有一个,首位级城市可能有数个。
5. 新型城镇化
【答案】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6. 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位置和边界,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
7. 多核模型
【答案】多核模型是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由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他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遵循了以下原则:
(1)各种功能活动都需要某种特定的要求和特殊的区位条件;
(2)有些相关功能区布置在一起,可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3)有些相互妨碍的功能区不会在同一地点出现;
(4)有些功能活动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舍弃最佳区位。
8. 郊区化
【答案】郊区化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9.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10.聚落
【答案】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地理现象。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二、简答题
11.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差异。
【答案】(1)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社会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生
活方式,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
(3)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差异
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
12.简述工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工业生产的特点包括:
(1)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域性。
①无明显季节性:工业生产是物理的或化学的生产过程,它不像农业那样依赖自然条件,受季节的严格限制。除少数部门如制糖、晒盐等外,可以全年进行生产。
②无明显地域性:土地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不像农业那样受空间上的严格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地域性并不十分明显。
(2)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与专业化和协作化。
①生产过程的可分解性:工业生产过程一般都是可分解的,这一特征使专业化和协作化成为可能。
②专业化和协作化: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了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工业内部日益走向专业化生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和越来越复杂,联系与协作越来越广泛,甚至为了生产某些工业产品要进行国际合作与联系。
13.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迈向新纪元提供了决定性因素。
(1)积极影响
①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缩小,由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
②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③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
④人口寿命不断延长,医疗、卫生、防预、人寿保险
⑤交通快速,舒适、安全发展
⑥通讯设备更新频繁
⑦享受教育的程度和普及度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环境问题,如臭氧洞的出现。
②资源紧缺: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能源型、非能源型)的消耗剧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